我国体育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0 22:37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标准形式,它是高校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和实践化形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体育强国”建设目标的确立,社会对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开始不断变化,这对高等体育院校体育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各体育高等院校在体育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践方面,要更加全面把握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找准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定位,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具有高素质复合型体育管理应用人才,为“体育强国”梦的实现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持。本文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等10所国内体育高等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管理)的培养方案进行调查,从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措施与培养目标匹配程度,培养目标、措施和成果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匹配程度等不同角度,对我国现有体育高等院校体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以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为实证案例,运用两次对比分析法。分析了现行培养方案存在的优势和不足,...
【文章来源】: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高等体育院校总学分比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其模式透析[J]. 孙孝科.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
[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危机及其出路[J]. 余敏江.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9(01)
[3]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 夏建红. 中国市场. 2009(01)
[4]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J]. 邵丽平.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8(11)
[5]我国体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刘红华.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8(04)
[6]复合型人才胜任特征模型研究[J]. 冉景亮,吴绍琪. 高等理科教育. 2006(06)
[7]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张一纯,磨玉峰,郑燕萍.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3)
[8]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思索[J]. 赵锐. 科技咨询导报. 2006(09)
[9]美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轨迹及其对中国的启迪[J]. 蓝志勇. 中国行政管理. 2006(04)
[10]体育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管理方向)学科建设分析与思考[J]. 赵顺来.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5(03)
硕士论文
[1]本科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途径探讨[D]. 王兴华.天津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533517
【文章来源】: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高等体育院校总学分比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其模式透析[J]. 孙孝科.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
[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危机及其出路[J]. 余敏江.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9(01)
[3]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 夏建红. 中国市场. 2009(01)
[4]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J]. 邵丽平.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8(11)
[5]我国体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刘红华.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8(04)
[6]复合型人才胜任特征模型研究[J]. 冉景亮,吴绍琪. 高等理科教育. 2006(06)
[7]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张一纯,磨玉峰,郑燕萍.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3)
[8]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思索[J]. 赵锐. 科技咨询导报. 2006(09)
[9]美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轨迹及其对中国的启迪[J]. 蓝志勇. 中国行政管理. 2006(04)
[10]体育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管理方向)学科建设分析与思考[J]. 赵顺来.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5(03)
硕士论文
[1]本科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途径探讨[D]. 王兴华.天津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5335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533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