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对北京城区市民运动健身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6 23:21
本文关键词:城市环境对北京城区市民运动健身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及近年来我国在竞技体育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促使市民参与运动健身的热情越来越高。城市环境是由众多自然和社会因素构成的多层次有机整体,是展示现代化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可以预言,体育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全局性和长期性的。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北京市为例,从城市环境变化和市民运动健身两方面入手,探讨环境对市民运动健身的影响,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此为相关部门的监管和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研究结论: 1.在调查人群中,有62%的市民人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较好,38%的市民认为自身健康状况不佳甚至较差;在京居住时间越长对北京市城市环境状况越不满意,居住5年以上者对环境状况不满的人数占到49%;在调查人群中,体育人口占总数的71%,说明市民自身的运动健身意识较强,能够主动参与其中。 2.在北京市自然环境变化中,有98%的市民认为健身场所空气质量状况对其参与运动健身有影响,其中70%的人认为影响程度较大;98%的人认为噪声会影响他们参与运动健身。 3.北京市人工环境变化中,74%的市民认为健身场所数量及设施情况对参与运动健身有影响;65%的市民认为缺乏专业人员指导对参与运动健身有影响;虽然市民收入不同,但有80%的人认为收费情况对参与运动健身有影响,且收入越低影响越显著;93%的市民认为健身场所空气状况对市民参与运动健身有影响;分别有88%和96%的市民认为空间大小及客流量对于自身参与运动健身有影响。出现上述结果与当今社会人们观念的转变及追求健康生活方式和休闲娱乐时间的增多有很大关系。 4.在北京市社会环境中,,近年来不论国家还是北京市政府都对大众体育及全面健身的开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制定相关政策支持群众体育的开展。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观念的变化,对市民参与运动健身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对策: 科学选择参与运动健身方式、建立运动场所环境监测系统、有关部门协同共治加强监督;加大综合性场馆改造、统一运动场所收费标准、对器材进行及时保养和维修、加大专业体育指导人员的培养和选拔、加强运动场所规划和卫生治理;普及生态意识加强环境教育、实时关注政策导向及运动健康资讯。
【关键词】:城市环境 北京城区 市民运动健身 发展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12.4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8
- 1 前言8-18
- 1.1 选题背景8
- 1.2 选题目的8
- 1.3 选题意义8-9
- 1.4 研究任务9
- 1.5 文献综述9-18
- 1.5.1 城市及城市环境理论9-11
- 1.5.1.1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9
- 1.5.1.2 城市环境与分类9-10
- 1.5.1.3 城市环境的特征及建设原则10-11
- 1.5.2 有关城市环境变化的相关研究11-15
- 1.5.3 有关环境与市民运动健身关系的相关研究15-18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18-21
- 2.1 研究对象18
- 2.2 研究方法18-21
- 2.2.1 文献资料法18-19
- 2.2.2 问卷调查法19-21
- 2.2.3 访谈法21
- 2.2.4 数理统计法21
- 2.2.5 逻辑分析法21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21-40
- 3.1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结果分析21-23
- 3.1.1 对自身健康状况的结果分析21-22
- 3.1.2 在京居住时间及对城市环境状况满意度的结果分析22
- 3.1.3 每周健身频率及时间的结果分析22-23
- 3.2 城市环境变化对市民运动健身的影响结果分析23-36
- 3.2.1 自然环境变化对市民运动健身的影响结果分析24-28
- 3.2.1.1 空气污染对市民运动健身的影响结果分析24-26
- 3.2.1.2 噪声污染对市民运动健身的影响结果分析26-27
- 3.2.1.3 北京市近几年自然环境变化结果分析27-28
- 3.2.2 人工环境对市民运动健身的影响结果分析28-34
- 3.2.2.1 健身场所数量及设施情况影响结果分析28-30
- 3.2.2.2 专业人员指导影响结果分析30-31
- 3.2.2.3 收费情况影响结果分析31-32
- 3.2.2.4 健身场所空气状况影响结果分析32-33
- 3.2.2.5 空间大小及客流量影响结果分析33-34
- 3.2.3 社会环境对市民参与健身的影响结果分析34-36
- 3.2.3.1 政策导向性变化的影响结果分析35
- 3.2.3.2 经济发展及人们观念变化的影响结果分析35-36
- 3.3 应对城市环境变化的发展对策36-40
- 3.3.1 应对自然环境变化的发展对策36-37
- 3.3.1.1 科学的选择运动健身方式36
- 3.3.1.2 建立运动场所环境监测系统36
- 3.3.1.3 有关部门协同共治加强监督36-37
- 3.3.2 应对人工环境变化的发展对策37-38
- 3.3.2.1 增加资金投入加大综合性场馆改造37
- 3.3.2.2 运动场所收费、器材及指导人员对策37-38
- 3.3.2.3 加强运动场所的规划和卫生治理38
- 3.3.3 应对社会环境变化的发展对策38-40
- 3.3.3.1 普及生态意识加强环境教育38
- 3.3.3.2 实时关注政策导向及运动健康资讯38-40
- 4 结论与建议40-42
- 4.1 结论40
- 4.2 建议40-42
- 参考文献42-45
- 致谢45-46
- 附件46-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丹;张世秋;;中国大气污染控制策略与改进方向评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2 巴喜荣,张新年;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3 古禹;;环境与人类体育健康和谐发展的关系[J];才智;2013年15期
4 周松青;何颖;胡建忠;王文华;;中日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的比较及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5 翁锡全,吴燕波,王玉昕,林文韬;体育运动开展的生态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环境保护;2001年01期
6 刘海涛;;浅谈环境污染与疾病[J];科技信息;2006年S5期
7 耿海清;任景明;;我国PM_(2.5)污染控制策略及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对建议[J];环境保护科学;2012年06期
8 周国文;李霜霜;;生态城市建设的环境伦理支撑[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9 郝吉明;程真;王书肖;;我国大气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研究[J];环境保护;2012年09期
10 霍锦顺;;环境污染对于阳光体育的影响及其解决措施[J];考试周刊;2009年47期
本文编号:5281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528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