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走结合体操练习对当代大学生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健身走结合体操练习对当代大学生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摘要】:通过对比健身走、健身走结合体操练习对大学生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全面揭示健身走、健身走结合体操练习对大学生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改善的效果及差异,为大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方式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以120名普通在校大学生(男、女各60名)为实验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单纯性健身走(实验组A)、健身走结合体操练习(实验组B)及对照组,实验组每周进行3次体育锻炼,每次30min,对照组则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锻炼周期为6个月。选择大学生体重、BMI值、腰臀比、体前屈作为身体形态的评价指标;选择大学生安静时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以及肺活量为生理机能的评价指标。采用组间实验设计,经过6个月的健身走与健身走结合体操练习的实验研究,揭示了该实验对改善大学生身体形态和生理指标的效果及差异,具体结论为:(1)通过对比实验组A与对照组大学生实验前、后身体形态的差异,发现单纯性的健身走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BMI和腰臀比,但对大学生体重和体前屈的改善效果甚微;(2)通过对比实验组A与对照组大学生实验前、后生理指标的差异,发现单纯性的健身走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安静时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以及肺活量,说明健身走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心血管机能和心肺功能;(3)通过对比实验组B与对照组大学生实验前、后身体形态的差异,发现健身走结合体操练习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BMI、腰臀比和体前屈,但并未发现对大学生体重的改善效果;(4)通过对比实验组B与对照组大学生实验前、后生理指标的差异,发现健身走结合体操练习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安静时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但对大学生肺活量的改善效果没有显著的意义(5)通过对比实验组A与实验组B大学生实验后的身体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差异,发现单纯性的健身走对大学生腰臀比的改善效果显著好于健身走结合体操练习,健身走结合体操练习对大学生体前屈的改善效果显著好于单纯性的健身走,另外,从生理指标的差异可知,单纯性的健身走对改善大学生心血管功能和心肺功能的效果显著好于健身走结合体操练习;(6)相对于正常体重的大学生来讲,健身走和体操练习都能使大学生在锻炼过程中保证体重趋近于稳定的条件下,塑造完美的体型和理想的身体曲线以及健康的体质,是大学生选择建设身体方式中较为理想的体育锻炼模式。虽然,本研究揭示了健身走、健身走结合体操练习对大学生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的改善效果,但是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建议在未来研究中,应将不同层次BMI值的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探讨健身走、健身走结合体操练习对不同BMI值大学生的体重的影响,全面揭示健身走、体操练习对大学生的健身效果;应探讨健身走、健身走结合体操练习对大学生身体形态和生理指标影响的性别差异,为男、女大学生制定科学、客观的体育锻炼方案提供可行的参考依据;应该着重探讨健身走、体操练习与大学生身体形态、生理机能之间的“剂量效应”,更为全面的揭示体育锻炼与个体形态和生理机能的“剂量关系”。
【关键词】:健身走 体操练习 身体形态 生理机能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0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引言9-19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9-10
- 1.2 理论与实践价值10-11
- 1.2.1 理论价值10-11
- 1.2.2 实践价值11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6
- 1.3.1 大学生身体形态与生理机能关系的研究11-12
- 1.3.2 健身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2-14
- 1.3.3 体操练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4-15
- 1.3.4 研究存在的不足15-16
- 1.4 概念界定16-18
- 1.4.1 健身走16-17
- 1.4.2 体操17
- 1.4.3 身体形态指标的概述17
- 1.4.4 身体机能指标的概述17-18
- 1.4.5 运动处方的概述18
- 1.5 研究技术路线18-19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19-26
- 2.1 研究对象19
- 2.2 研究方法19-26
- 2.2.1 文献资料法19
- 2.2.2 实验法19-25
- 2.2.3 数理统计法25
- 2.2.4 对比分析法25-26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26-34
- 3.1 健身走对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分析26-27
- 3.2 健身走对大学生生理指标的影响分析27-28
- 3.3 健身走结合体操练习对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分析28-29
- 3.4 健身走结合体操练习对大学生生理指标的影响分析29-31
- 3.5 两种锻炼方式改善大学生身体形态和生理指标效果的差异分析31-32
- 3.6 研究存在的不足32-34
- 4 结论与建议34-35
- 4.1 结论34
- 4.2 建议34-35
- 参考文献35-38
- 附录38-42
- 后记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丽平;艺术体操对女大学生体型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2 陈秋丽;翟水保;;健身走、跑练习干预大学生社会体格焦虑效果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8期
3 高留红;张予南;谢建中;;对体操的再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4 黄晓东;毛建国;;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身体形态关系[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04期
5 王庆玉;高质轻负在学校体育中的价值取向[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6 马俊杰;体操练习对学前儿童平衡能力发展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7 尚延侠;陈佩杰;陈文鹤;;有氧运动对肥胖青少年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8 徐长红;任海;吕峗;;女性身体观对女性体育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9年03期
9 肖坤鹏;孙建华;;排球运动员接发球过程中视觉搜索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学;2012年09期
10 公冶民;;拿什么去锻炼学生体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柯进;[N];中国教育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谢权;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闯;不同强度健身走对56-60岁男子身体成分及身体素质影响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雪芬;体重指数对河北省不同年龄段成年人身体机能和素质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传勇;有氧锻炼对高校保健生健康及心境影响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5 李娜;大学生身体意象与自尊、自我价值感关系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牟希涛;成年男性健身走的能量消耗值的测定[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7 汪云;健身健美操对甘肃省女大学生身体形态和自信心的影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肖坤鹏;不同位置优秀女子大学生排球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特征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281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528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