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重建与课程改革
本文关键词:学校文化重建与课程改革
【摘要】:立足文化角度思考课程改革问题,彰显了课程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规范层面的文化逻辑相互分离、共享价值的文化再生产冲突、潜在假设的文化导向偏差,造成学校课程改革的发展受阻。因此,立足学校文化重建的思考向度,在学校文化本体追问的内在向度中,应形成潜在假设下的反思品质、催发价值观的性向转变、保持规范与文化的适度张力;秉持"全"的统筹品质,在关系思维的外在向度中,以学校文化的关系耦合性、发展可持续性为坐标,使课程改革在发展过程中得以"形神兼备"。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西南大学;
【关键词】: 学校文化 课程改革 文化重建
【分类号】:G41;G423
【正文快照】: 课程改革的发展离不开学校文化的推动。在理性思辨、历史叙事、主动创生的学校文化建设途径中,致力于学校文化建设自觉生成的主动创生途径,正逐步成为学校文化建设根本途径。[1]本文拟以此为切入点,分析学校文化创生如何实现课程改革重建,通过学校文化自觉意识的生成,使课程改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苏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07期
2 李伟胜;;学校文化建设的第三种途径:主动创生[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韩军;;跨越中西与双向反观——海外中国文论研究反思[J];文学评论;2008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成科;生成论哲学视阈中的现实教育“道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罗生全;符号权力支配下的课程文化资本运作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军辉;;高校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推进模式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2 孙艳;德育模式:从"控制封闭型"到"自主开放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胡定荣;对建构主义教学论的历史、文化与实践的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4 傅松涛;李雨锦;;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超生态均衡[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07期
5 王平;;美国体育教育思想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1期
6 温钰兰;;浅析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现象[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7 杨琪源;;杜威“从做中学”教育原则对中国高职教学的启示[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年05期
8 兰静;;从电影《夜宴》看《哈姆莱特》剧本在中国影视解读中的异化[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8期
9 孙晓轲;;杜威教育思想视阈下的瑞吉欧课程观[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03期
10 李丽君;;高校全员育人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有效实现[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盛国荣;;技术物:思考技术和消费社会技术问题的出发点——鲍德里亚早期技术哲学思想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单中惠;;赵祥麟与外国教育史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3 张彩云;;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实验[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黄宇红;;什么样的教育家才是真正的教育家——杜威对我们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刘荣飞;;论生本管理的内涵与实施[A];国土资源职教改革与创新[C];2009年
6 陆宁;陈华森;;西方服务型政府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基础[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陆宁;陈华森;;西方服务型政府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基础[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传英;幼儿园课程知识的文化哲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尹伟;道德量化评价的反思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姚林群;课堂中的价值观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琼;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取向的知识教学变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宫宝龙;记号的迷思[D];浙江大学;2011年
8 秦柯;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的当前我国中学室外环境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杨佳;西方元素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鹏;新课程改革视野下的班级文化创建[D];苏州大学;2010年
2 郁蓓蓓;德育生活化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上的情境创设[D];苏州大学;2010年
3 丁蓓;中学德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峰;高校全方位德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金焰;整体语言教学理论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阿艳芳;竞争与公平:优质高中教育机会差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崔明妍;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英语兴趣教学手段的开发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爽;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蒋鑫;马克思、恩格斯语言观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胡智华;中等职业学校和谐课堂的构建与管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家贵;历史主体的能动性与受动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马志生,敬海新;哲学思维方式的嬗变:从预成论到生成论[J];北方论丛;2003年06期
3 付德根;英国精英文化批判[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钟启泉;;中国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2期
5 陈建华;;论知识/权力关系及其对教育知识价值取向之影响[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6 丁钢;价值取向:课程文化的观点[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7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8 钱民辉;;当代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及理论建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9 刘生全;;论教育场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10 刘丽玲;论巴兹尔·伯恩斯坦的教学话语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汪丁丁;[N];社会科学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则孚;知识资本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刘君栩;资本与生产力关系的哲学审视[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刘国永;德性涌现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谢爱华;“突现论”中的哲学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王宏伟;资本效率与经济增长[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么加利;走向复杂:教育视角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杨小微;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变革的方法论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伟胜;现成生活与可能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春田;传媒变革中的文化资本与网络背景下的文学际遇[D];厦门大学;2001年
2 吴华清;学校课程的权力与控制——英国个案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3 刘亚斌;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毕日升;九十年代中国“文化研究”的兴起、现状及前景[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谭国雄;合法性与意识形态教育[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6 唐晓菁;白领职“场”中跳槽的资本与资本运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音;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英雄”[D];河南大学;2005年
8 袁兵;论意识形态的特征与功能[D];武汉大学;2005年
9 景婷;阶层资本对子代高等教育获得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10 乌日娜;意识形态概念的探讨[D];黑龙江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默契——读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2 陈文雄;论社会转型期的文化重建[J];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3 刘旭东;学校文化重建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曹静;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的初步探索[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李清臣;;学校文化重建:课程改革的重大诉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孙勇才;;余英时文化重建思想述要[J];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12期
7 吴佩芸;;论学校合并后的文化重建[J];基础教育;2009年08期
8 李景林;;启蒙思想与文化重建[J];学海;2010年05期
9 李志超;靳玉乐;;学校文化重建与课程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02期
10 崔丽娜;李西泽;;固本与开新的变奏:文化重建问题的学理审度[J];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梁治平;;社会转型与文化重建[A];2003年中国改革论坛文集[C];2003年
2 陶玉霞;;从文化创意到文化重建——乡村游憩未来之路[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刘淑芬;;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重建[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共涪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袁蓉;灾后文化重建要突出“四重四抓”[N];绵阳日报;2008年
2 王荔 田强 本报记者 张伟;涪城“三加快”全面启动文化重建项目[N];绵阳日报;2008年
3 金翔 王钰 李季;灾后文化重建稳中提速[N];广元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王嘉;体验团带读者体验我市灾后精神文化重建新成果[N];成都日报;2011年
5 记者 孙振宇;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步伐 为文化重建注入更多活力[N];雅安日报;2013年
6 本刊编辑部;企业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重建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N];河北经济日报;2001年
7 凌锋;“文化重建”当有百姓声音[N];法制日报;2007年
8 王婧姝;丽江在废墟上完成文化重建[N];中国民族报;2008年
9 记者 肖志元;省委宣传部调研我市灾后文化重建工作[N];广元日报;2008年
10 记者 孙琪;用优秀文化产品促进文化重建[N];四川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倩;近代知识分子与文化重建[D];东华大学;2010年
2 杨政;政治变迁与文化重建[D];山东大学;2006年
3 马丽;论学校文化重建[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娄明阳;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对文化重建的想象[D];苏州大学;2010年
5 文侃;试论民族自信心的文化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杨阳;国家与国家之外[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126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012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