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控制能力与异性同伴交往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1 09:34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控制能力与异性同伴交往的关系研究
【摘要】:在个体的社会性发展中,人际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而作为人际关系中的异性交往行为,对于青春期学生的成长来说,具有巨大的推进和促进作用。但是,异性交往并不是越多越好,教育者也不可对此放任自流,某些异性交往方式容易导致不安全行为,这些不安全的行为可能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上述事实都为学校管理提出的挑战,而在前人的研究中异性同伴交往和自我控制能力及归因都有一定的关系,三者间相互的作用机制值得探讨。 国内关于异性同伴交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学生身上,并且多采取静态视角,很少动态反应个体在异性同伴交往中的心理机制。本研究修订了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和异性同伴交往问卷,所使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分析、深入访谈、开放式调查和问卷调查等。通过t检验和方差分析对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控制能力和异性同伴交往三个问卷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对三者的关系和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在归因方式与大学生异性同伴交往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归因方式和异性同伴交往在某些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自我控制能力方面,男女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在总分上有显著差异,女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分数更高。就分维度来说,女大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和思维控制能力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在行为控制方面,男女大学生的差异不显著;异性同伴交往方面,男大学生的异性同伴交往状况在总分、主动性和礼节性三个方面要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而在困扰性、策略性和广泛性上大学生的性别差异不明显:在交往归因方面,大学生在归因方式上更倾向于做内在的、稳定的、整体的和可控的归因,这个结论是没有显著差异的。但是外-内维度上,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显著地倾向于做内在的归因。 2.大学生的归因方式总体在异性同伴交往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交往水平不同的大学生在归因方式的外-内维度上的表现也不同。通过LSD事后检验发现,交往水平低的大学生比交往水平高的大学生在归因时更容易把结果归结为自身。 3.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F2“行为控制”这个维度在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否-可控维度”与异性同伴交往“广泛性”因素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4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灵聪,黄希庭;初中学生学习自我控制量表的编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年03期
2 李义安,李先锋;大学生的社会期望及其与心理控制源、人格特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年04期
3 王敏;张革华;;浅谈对大学生性别交往的教育及引导[J];前沿;2006年08期
4 王俊红;;大学生人际交往成败归因模型初探[J];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07期
5 刘金花,庞美云,杨慧芳;儿童自我控制学生自陈表的编制[J];心理科学;1998年02期
6 潘佳雁;中学生同伴交往接受和拒绝的归因研究[J];心理科学;2002年01期
7 吴晶,龚海梅,谢作灿,丁洁;青春期学生异性交往心理与行为特征研究[J];心理科学;2002年03期
8 王红姣,卢家楣;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的编制及其调查[J];心理科学;2004年06期
9 卢秀琼;郑涌;;中学生异性同伴交往的结构与类型研究[J];心理科学;2009年03期
10 谭和平;;儿童情绪性及情绪控制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9年06期
,本文编号:11708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170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