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5 18:04
本文关键词:道德教育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研究
【摘要】:道德教育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已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长期以来,德育表面化、德育时效性低下的现状迫使我们不得不对建立在“主—客”二分思维模式下的主体性道德道德教育进行反思。因此提高德育时效性、实现德育渗透化,成为道德教育研究的一大挑战。随着哲学界关于主体性的研究进入主体间性领域,道德教育也从中吸收值得借鉴的精华,跳出了“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框架,从个体主体性走向了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是基于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的提出解决了主体性道德教育过程中所出现的难以解决的矛盾和困境。 目前占据主导地位的主体性道德教育由于其哲学本质上存在偏差,出现了主体单一、目标同一、内容贫乏、方法简单四个方面的局限性。为了克服主体性道德教育存在的缺陷,提高德育实效性,因此道德教育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变得十分必要。道德是具有主体间性意义的,道德教育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主体间性活动。主体间性道德教育不是凭空想象的。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观、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理论和国内外德育理论的合理因子,都为道德教育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提供了十分坚实的理论依据。与此同时,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生态危机的冲击和网络社会的迅速发展也成为迫使道德教育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的现实动因。由此可见,,道德教育从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已成为必然趋势。通过确立科学的道德教育理念,优化道德教育的内容结构,探寻道德教育的新方法三个方面,为道德教育如何具体实现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分析。 对道德教育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进行系统研究,为推进主体间性道德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有助于丰富道德教育的理论内涵,对道德教育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1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青才;朱德全;;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沙琦,冯建军;论主体间性及其教育[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童世骏;“主体间性”概念是可以用来做重要的哲学工作的——以哈贝马斯的规则论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岳伟,王坤庆;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2期
5 王晓宏;魏荣;;关于主体性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7 赵欢春;;论主体间性德育[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冯美玲;王晖;;道德教育的唯美选择:走向主体间性[J];江苏教育研究;2009年25期
9 高鸿;;现代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及其困境[J];教学与研究;2006年12期
10 郭浩;;论走向主体间性的道德教育[J];教育导刊;2007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伟;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268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226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