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社会分层视角的农村学生社会流动与教育选择
本文关键词:基于教育社会分层视角的农村学生社会流动与教育选择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社会分层 农村学生 社会流动 弃考 辍学
【摘要】: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分化的加剧,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与农村学生的社会流动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当前,农村学生在社会流动与社会地位获得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以城市教育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及重点学校制度的行政约束、高等教育分层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文凭筛选功能的影响、高考和就业场域潜规则的干预和农村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制约,教育所铺架的向上流动的阶梯出现了明显的短路,农村学生不管在高等教育数量获得还是高等教育质量获得方面,均处于相对劣势;农村大学生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的阶层地位仍然较低,非正规就业居多、职业地位低、收入低、被限制在边缘行业,结果导致部分农村学生弃考和辍学。
【作者单位】: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西华师范大学校基金项目(12A01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521
【正文快照】: 教育社会分层指个体通过教育获得实现阶层流动和阶层身份改变,它是教育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的交汇点,也是教育领域与社会领域的重要交界地带。社会分层功能能否实现、实现方式和程度是对教育以及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的一种重要考证方式,尤其是对个体身心发展和社会化发展的强大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慧珍;;社会阶层分化与高等教育机会均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苏丽锋;孟大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基于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2年02期
3 刘志民;高耀;;家庭资本、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获得——基于江苏省的经验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12期
4 陈晓宇;;谁更有机会进入好大学——我国不同质量高等教育机会分配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5 袁兴国;;高校农村籍毕业生就业特点及对策[J];江苏高教;2010年05期
6 刘进;;家庭社会资本与高等教育参与——一种间接计量的尝试[J];教育科学;2011年03期
7 陈宏军;李传荣;陈洪安;;社会资本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绩效关系研究[J];教育研究;2011年10期
8 尹志超;;辍学现象的三个转变:农村中学教育中的新问题——基于鲁东南J镇的调查[J];学理论;2010年13期
9 黄照旭;;我国不同层次高校毕业生起薪及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的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09期
10 刘云杉;王志明;杨晓芳;;精英的选拔:身份、地域与资本的视角——跨入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1978-2005)[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国光;高贵忠;;社会分层与教育机会分配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劳凯声;;教育机会平等:实践反思与价值追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李子彦;张君生;;农民阶层子女高等教育机会与其就业的相关性研究——基于筛选假设理论的视角[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04期
4 陈旭峰;钱民辉;;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研究:回顾与展望[J];成人教育;2012年01期
5 周奎武;张凤;;关于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长效机制的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6期
6 吴小绒;;我国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现状与对策[J];高教探索;2010年05期
7 吴晓林;;“阶层复制”还是“精英循环”——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再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8 鲍威;;中国民办高校财务运作与办学行为的实证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1年03期
9 张玉婷;;从结构到文化——家庭背景与高等教育升学研究述评[J];复旦教育论坛;2011年06期
10 熊春文;王毅;;试论40%对于中国教育结构与社会结构的意义[J];复旦教育论坛;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迎秋;;高等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及对策[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惠林;;农村教育产品性质与教育财政体制[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姝琼;青少年未来取向与学业、情绪适应关系的追踪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桂家友;中国城乡公民权利平等化问题研究(1949-2010)[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新忠;高等教育分流对社会分层流动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安华;学而优则“仕”[D];复旦大学;2011年
5 李成;宪法视域中的高等教育机会平等与少数民族录取优惠政策[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陈江生;基于系统观的迁移型农村人力资本疏导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柴国俊;大学毕业生初始工资结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8 董经政;东北老工业基地弱势群体社会心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高耀;人力资本与家庭资本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10 李丽华;转型时期群体文化和谐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淑军;语言教育与社会区隔的生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王文璐;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李密鑫;中国高校农村籍毕业生的发展社会化现象思考[D];吉林大学;2011年
4 韩志刚;学校教育与少数民族农民的社会流动[D];兰州大学;2011年
5 尹志超;公共文化资本与城乡教育不平等[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6 李爽;义务教育的分化与阶层地位的再生产[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7 冯乐安;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机会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欧;文化排斥:学校教育进行底层社会再生产的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张琳;倾听农村中学生对家长参与的心声—人种志的研究方法[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孙小婷;社会资本视角下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风险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2 丁小浩;;规模扩大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2期
3 赖德胜;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失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郑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张玉林,刘保军;中国的职业阶层与高等教育机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蒋洪,马国贤,赵海利;公共高等教育利益归宿的分布及成因[J];财经研究;2002年03期
7 郑美群,于卓,刘大维;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的开发与利用[J];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03期
8 潘石;;中国“高学历失业”研究述评[J];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03期
9 谢作栩;王蔚虹;陈小伟;;我国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研究——基于不同类型高校的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韩秀华;陈雪松;;论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J];当代经济科学;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岳昌君;;中国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研究综述[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北京大学论文集[C];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玲;社会资本与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2 吴欢伟;个人社会资本对求职的作用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呈戏;农村青年大学生的社会流动心理失衡和社会歧视[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2 成成;;论农村义务教育补偿的现实意义[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01期
3 易寿伯;;关于扶植粮食生产的浅见[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6年01期
4 王彦斌;;制度化考试与和谐社会构建[J];学术论坛;2006年12期
5 王造兰;;教育在社会流动中的意义[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年11期
6 钱民辉;教育真的有助于向上社会流动吗——关于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4期
7 周作宇;教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8 董泽芳;王彦斌;;社会流动与教育选择[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年01期
9 陈娟,黄宇红,高益民;从社会流动的观点看中日高考竞争的形成[J];比较教育研究;1992年06期
10 钟洁玲;;教育公平与社会流动[J];当代青年研究;2006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宗奎;;农村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与思考[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杨丽芬;;关于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简要分析[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3 王美丽;陈刚;许志;;大学新生几个突出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史志英;;大学生兴趣的调查[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5 王晶;;女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研究——以中华女子学院为例[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6 施泉明;;促进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研究[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7 饶丽君;;整合家-校-社区资源 拓展心理教育空间[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8 周玲;李雄鹰;;兰州大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9 刘亚荣;;对当前新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实施的制度困境研究[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罗晓燕;吴清华;范存俊;;我校高中生情绪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吕诺 张宗堂;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越来越低[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2 记者 龙军;湖南农村教育将再次“加速”[N];光明日报;2006年
3 记者 夏树;绝不允许乱掏农村学生腰包[N];农民日报;2001年
4 詹国兵 苏燕 黄军生;政府牵头系好学生“安全带”[N];福建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常河;尚有十万农村学生未纳入“义保”[N];江淮时报;2007年
6 记者 王晶邋特约记者 梁炜;6亿元投资造福农村学生[N];湖北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蒋夫尔;农村学生家长渴望给孩子一技之长[N];中国教育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吴桦源 通讯员 覃遵奎 肖长谦 张斌;湖南永顺4万多农村学生走进新校园[N];西部时报;2006年
9 记者 王进业 文远竹;农村学生在流失[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10 郭振纲;控制农村学生辍学现象是全社会的责任[N];工人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曹晶;教育社会分层功能的弱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D];南京大学;2002年
3 郑若玲;考试与社会之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4 陈坚;延续的痛苦——身体社会学视域中的农村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陈振中;论教育身份[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蒋纯焦;一个阶层的消失[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忠平;村落中的“流浪者”[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龚爱军;农村学校“主体性”教学模式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隋鹏梅;农村地方课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银;农村学生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5 丁娟;二战后美国农村学生辍学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徐婧;教育成就与美国中产阶级的形成和变迁:理论与实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姚慧娟;盐城市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卢杰;高中生性心理健康调查与辅导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9 尤琛;父辈社会分层对子代教育公平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7年
10 孙越明;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040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304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