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移情、攻击态度与攻击行为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初中生移情、攻击态度与攻击行为的关系 出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移情关注 观点采择 攻击态度 主动性攻击 反应性攻击
【摘要】:该文以313名北京普通中学初中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了初中生的移情(移情关注和观点采择)、攻击态度与攻击行为(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的关系。主要结果表明:初中女生移情关注显著高于男生,攻击态度和主动性攻击显著低于男生。初二学生的观点采择显著低于初一,反应性攻击显著高于初一。观点采择和攻击态度对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均有显著的预测性。采用聚类分析,将初中生分成4种攻击亚类型:无卷入组、反应性攻击组、主动性攻击组和主动性/反应性攻击组。无卷入组和反应性攻击组的移情关注显著高于主动性攻击组和主动性/反应性攻击组;无卷入组的观点采择显著高于其他三组,攻击态度显著低于其他三组。
[Abstract]:Based on 313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Beijing,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empath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by questionnaire (empathy concern and viewpoint selec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gressive attitude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active aggression and reactive aggression). The mai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mpathy concern of junior high school girl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boys. Aggressive attitude and initiative aggression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oys. Second grade students' viewpoint selec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Reactive agg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Viewpoint selection and aggressive attitude had significant predictive effects on both active and reactive attacks. Cluster analysis was used to divid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o four subtypes of aggression: no involvement group. The empathy concerns of reactive attack group, active attack group and active / reactive attack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active attack group and active / reactive attack group. The viewpoint selection of the non-involve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three groups, and the attack attitud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three groups.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
【基金】:北京市人才强教深化计划“学术创新团队”项目(PHR2010071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71017)基金联合支持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一、问题提出由于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剧变,初中阶段是情绪发展的“疾风怒涛期”,也是攻击等行为问题频发的阶段,这不仅影响到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也关系到周围同学的身心安全及和谐校园的建设。攻击行为是任何对个体有意伤害的行为,且被伤害者会力图避免这种行为[1]。按攻击动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邵颖;傅丽萍;;青少年社会观点采择与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2 付俊杰;罗峥;杨思亮;;初中生反应性—主动性攻击问卷的修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S4期
3 应贤慧;戴春林;;中学生移情与攻击行为:攻击情绪与认知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02期
4 张文新,郑金香;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及其子类型间的差异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9年02期
5 朱丹,李丹;初中学生道德推理、移情反应、亲社会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璇;姚荣英;袁长江;李克勤;;家庭因素及亲子依恋与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2 贾蕾;李幼穗;;儿童社会观点采择与分享行为关系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4期
3 张海兰;杜瑞;;观点采择的研究进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1期
4 贾守梅;汪玲;施莹娟;李萍;;学龄前儿童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行为与家庭环境关系的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年12期
5 袁晓琳;肖少北;;大学生社会行为和道德推理及其关系的研究[J];成功(教育);2012年10期
6 黄秀;杨波;;两类青少年暴力犯的共情差异[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毛艳霞;;3-5岁幼儿基于愿望—信念的情绪理解研究[J];家教世界;2012年08期
8 张振红;李伟强;;移情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9期
9 邵颖;傅丽萍;;青少年社会观点采择与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杨青;陈云;李茜;袁莉华;;高中生攻击行为与移情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宇霞;戴晓阳;;儿童同伴信任对自我意识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年01期
2 张文新;论观点采择及其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4期
3 丁芳;儿童的观点采择、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张文新,,管益杰,任朝霞,孙华平,程学超;独生与非独生儿童的攻击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5 韩凤玲,吴志江,王蔓娜;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自我意识关系的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04年03期
6 张静,石淑华,朝美荣,周爱琴,刘海霞;影响学龄儿童自我意识的家庭环境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3年04期
7 申田,王芳芳;初中生的自我意识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校医;2003年06期
8 张嘉玮,崔光成;12—16岁被助儿童的自助能力、移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年01期
9 杜红梅,冯维;移情与后果认知训练对儿童欺负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02期
10 张文新,郑金香;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及其子类型间的差异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付俊杰;罗峥;杨思亮;;初中生反应性—主动性攻击问卷的修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S4期
2 杨丽珠;杜文轩;沈悦;;特质愤怒与反应性攻击的综合认知模型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09期
3 袁俏芸;黄敏儿;;小学攻击性男童的社会信息加工及表情知觉[J];心理科学;2008年01期
4 万青;;儿童友谊质量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张文新,纪林芹,宫秀丽,张茜,王益文,陈欣银;3~4岁儿童攻击行为发展的追踪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1期
6 张文娟;;移情视域下的儿童攻击行为干预[J];华章;2009年12期
7 龚智敏;关于足球比赛中攻击性行为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1年03期
8 张增修;攻击型受欺儿童的社会行为与心理调节[J];心理科学;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青;王育;;幼儿攻击性行为减少的个案研究[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宋平;共情对反应性攻击影响的ERP证据[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曹丛;MAOA基因rs6323多态性与父母教养行为对儿童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张栋玲;父母教养方式、道德脱离和儿童攻击行为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郑梅;言语攻击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刘美辰;中学生道德判断与攻击行为的关系:道德推脱的调节效应[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6 孟爽;小学儿童心理理论、同伴关系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7 张茜;4~5岁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及其与家庭因素关系的追踪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赵艳林;社交拒绝对个体心理反应的影响:拒绝敏感性的调节作用[D];宁波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344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434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