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生成性教学美:意蕴、特点与创生

发布时间:2018-01-18 04:16

  本文关键词:生成性教学美:意蕴、特点与创生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教学美 生成性教学美 教师 学生


【摘要】:生成性教学美是教学中所蕴涵的独特的教学美。与预设性教学美相比,它更能突显教学的过程之美、意外之美和创新之美。生成性教学美不仅美在教学的"预设之外",美在教学的"即兴创作",也美在"教学机智"以及教学的"情境观照"之中。生成性教学美的创生策略为:保持教学目标"刚弹相济"的张力,给生成性教学美的创生留有余地;灵活处理教学内容,为生成性教学美的创生提供多样态的鲜活素材;艺术性地使用教学方法,为生成性教学美的创生提供多样化的手段支撑;恰切把握师生间的教学互动,为生成性教学美的创生提供持续不断的内在动力。
[Abstract]:Generative teaching beauty is the unique teaching beauty implied in teaching. Compared with presupposition teaching beauty, it can highlight the beauty of teaching process. The beauty of generative teaching lies not only in the "presupposition" of teaching, but also in the "improvisation" of teaching. The creation strategy of generative teaching beauty is: to keep the tension of teaching goal "just playing the right hand" and to leave room for the creation of the generative teaching beauty; Flexible handling of teaching content, for the creation of generative teaching beauty to provide a variety of fresh materials; Artistic use of teaching methods for the creation of generative teaching beauty to provide a variety of means to support; Grasp the teaching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provide continuous internal power for the creation of generative teaching beauty.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学美学的理论建构》(课题批准号:DAA080039)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课题批准号:D/2008/01/007)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24
【正文快照】: 生成性思维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和思维方式,其主要特征表现为:重过程而非本质,重创造而反预设,重个性差异而反中心同一。受此思维影响,人们也开始从“生成”的视角来理解美。反观人类的教学活动,如果说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教学美,那么生成性教学美就是此种美学理解观照下的教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楼伯坤;;刑事法视野中的经济导向功能研究——基于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的双重考察[J];刑法论丛;2009年01期

2 朱曙梅;;和谐与稳定的哲学分析[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年01期

3 刘小丰;;从“时代特色”看马克思主义当代化[J];攀登;2008年03期

4 黄新艳;;马克思实践观中的总体性意蕴[J];攀登;2008年06期

5 张笑扬;;意识形态话语的纠缠与厘认——全球化视阈下新自由主义、普遍主义与历史主义的再考察[J];攀登;2011年03期

6 杨卫军;;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多维度解读[J];攀登;2011年04期

7 徐晓刚;;思想牢笼的冲破与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杨眉;唐任伍;;马克思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思想的研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马军显;创新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4年04期

10 蔡丹;;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形成发展研究[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韩庆祥;张艳涛;;马克思哲学的大众形态、学术形态、政治形态及其历史命运[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3 孙波;;自然辩证法的黑格尔哲学渊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4 杨尧兵;;文学作品的体验式教学初探[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5 陈其荣;;唯科学主义:基本特征、合理性与局限性及其超越[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马存利;;生态文明与生态治理的法哲学思考[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石冬梅;许月明;;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中的城乡发展关系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8 吴晓明;;论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9 邴正;;哲学的生命在于创新——论高清海教授的哲学思想及其理论创新[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10 刘朝峰;;人情关系“货币化”与社会资本的酿造——以温州为例的考察[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2 代俊兰;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及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3 徐子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连福;孔子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及其会通[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闫薇;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命题: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重构”、“辩护”和“修正”[D];吉林大学;2011年

6 马新宇;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虚无主义的超越[D];吉林大学;2011年

7 尹峻;国家与革命:黑格尔与马克思关系的历史性解答[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瑜;西方发展观研究:理论探微·殊异甄析·启迪价值[D];吉林大学;2011年

9 蓝波涛;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曲新艺;学校体育教学问题的教育生态学诊断[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解秋凤;东西方生态伦理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张法运;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4 许丽;论新时期我国社会历史批评的转型[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峰;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孟颖;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建构与实施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冷兰兰;儒家之“勇”的伦理意蕴[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8 苏虹;科技异化问题及其意义的重新审视[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9 杜坚冰;当代人类生存困境的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朱荣建;“否定的辩证法”核心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熊生贵;;生成植根于预设[J];四川教育;2005年12期

2 别文录;;莫让“生成”迷住眼[J];河南教育;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阳;;赠言教师[J];现代家教;1998年10期

2 程德维;巫道林;;勿以善小而不为[J];四川教育;2007年Z2期

3 武志国;;“桶水说”新论[J];山东教育;2009年Z4期

4 刘馥惠;;教师要学会制怒[J];成才之路;2010年03期

5 李吉林;;教师的爱是神奇的[J];新课程(综合版);2011年02期

6 万里凤;;教学断想三题[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6年03期

7 李知群;;教师要善于控制情绪[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1年06期

8 赵鸽尔;新课程标准与教育理念转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08期

9 宋彩霞;;试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弊端[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10 姜国平;;教师管教问题的法律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坤;王伟伟;;将责任感“培植”学生心田——探索德育创新模式的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东卷)[C];2010年

2 杨秀荣;;谈教师对学生的爱[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3 赵鸣九;;大学青年教师16种个性因素的比较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4 卞玉潮;;维护学生的尊严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5 卢毅勤;;教师在心理活动课中的定位[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6 刘友仁;;论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意识的更新[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7 蒋晋红;;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是关键[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8 潘小莉;;教师对学生的“偏爱”及其影响浅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王金道;;不同类型学校教师健康状况的多纬度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徐燕萍;;教育是农业,教师当何为?——论生态教育环境中教师的“整体教育”职能[A];叶圣陶德育思想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永新(教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呼唤走进孩子心灵的德育[N];人民政协报;2001年

2 记者 王勇;“作文克星”学生越发不用脑[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3 本报记者 付志平;掌握信息技术 教师甘当学生[N];福建邮电报;2000年

4 晓黎;学生教材何时实现循环利用[N];中国环境报;2001年

5 王利虎 樊保林;改革课堂教学 让学生做主人[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李让恒 通讯员 李国华;“大课间”:让学生成为强者[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四川省双流中学 高志文 上海市新黄浦实验学校 朱征平;学生“减负”大家谈[N];中国教育报;2000年

8 秦亚民;呼唤《校园法》[N];中国教育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陈晓蓓;学生喜欢“滕头村”[N];中国教育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刘微;信息社会:我们应该怎样学习[N];中国教育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朝红;影响教师政策的中介组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孙宽宁;教师课程理解中的自我关怀[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周润智;被规约的教师职业[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延文;教师专业化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5 常亚慧;沉默的力量[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罗儒国;教师教学生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黄黎明;知识教学的文化哲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鲍道宏;教师课程理解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艺敏;我为什么不如他[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勇;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董建民;苏联合作教育学与美国合作学习理论合作理念的比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3 贺晓立;建构主义视野中的师生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杨喜凤;论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智力活动[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5 滕玉英;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学习评价[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付全新;论影响学生创造力的核心要素及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岳丽娜;Web2.0代表性软件支持下的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8 齐慧甫;占有与存在[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黄育芳;清末广雅书院变迁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孙建国;网络背景下的学生自主学习[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394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4394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8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