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张伯苓实学教育思想及其践行

发布时间:2018-03-05 20:14

  本文选题:张伯苓 切入点:实学教育 出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张伯苓是20世纪中国教育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其倡导的实学教育使得私立南开大学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蜚然海内外。考察张伯苓的实学教育不难看出其实质是继承和发扬了晚清实学精神,但在具体实践中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这些鲜明的个人特色以及其背后所体现出来的"坚定的教育信念、开放的文化心态、立足现实、遵循教育规律与开拓创新的精神"等等,在今天看来依然值得借鉴和学习。
[Abstract]:In 20th century, Zhang Boling was a very important figur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From the investigation of Zhang Boling's practical education, it is not difficult to see that its essence is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practical learni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but it has distinct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in concrete practice. These distinct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irm educational belief, open cultural mentality, realistic foothold, follow the educational law and pioneering spirit" embodied behind them are still worthy of reference and study today.
【作者单位】: 南京财经大学学生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南京财经大学高教研究课题“实学视阈下的私立南开大学(1919—1937年)第二课堂建设研究”(GJ1206)
【分类号】:G40-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宋秋蓉;;1929年私立南开大学教授流入国立清华大学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2年03期

2 金国;;中国近代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自治”与“他治”述评[J];高校教育管理;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珍贵;“圣人”心态对康有为早期文化思想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2 徐道彬;《说文段注》对戴震文字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王世华;;徽商收藏的文化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吴学满;;戴震对考据学的继承与发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景秀辉;;近代中国英语教学对当今双语教学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宋凡;;略论五四以前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7 张明晶;;80后青年语文教师的迷失与救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8 贾吉林;;姜亮夫先生楚辞研究方法浅析[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9 王祖林;黄义武;;张伯苓“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办学理念及其启示[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方盛良;;文化互动:“扬州二马”与“扬州八怪”——考察清代文艺发展的一个视角[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健;;我国双语教学的跨文化冲突背景[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2 肖雄;;西南联大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高慧斌;;京师同文馆“馆政”与“掌教”制度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杨茂庆;;福建船政学堂赴欧留学生的贡献及其经验教训[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5 封海清;;对改进孔学研究方法的思考[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葛培林;;天津与辛亥革命活动述论[A];“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华民族振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李佑新;陈龙;;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湘学渊源[A];毛泽东研究2010年卷[C];2011年

8 赵娟霞;;近代天津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发育[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C];2012年

9 陈明利;梁芳;;关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目录学思想的哲学思辨[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太原;;“文化评判上的大翻案”:20世纪3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思潮[A];中国共产党90年研究文集(下)[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艳清;清代“六书”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福美;清代沿海贸易与天津商业的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3 万鲁建;近代天津日本侨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晖;从“民族救亡”到“民族复兴”—我国近现代体育发展的历史动因[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5 杨文海;壬戌学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陈蕾;郑珍诗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阎乃胜;杜亚泉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周少华;晚清民初诗歌批评转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惠萍;严复与中国近代文学变革[D];河南大学;2011年

10 胡孝忠;明清香山县地方志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路莹;洋教习与晚清新式学堂的建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倩;天津反日会研究(1928年8月-1929年6月)[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家惠;国民政府时期青岛慈善事业研究(1929-1937)[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徐彦峰;“权力的合理架构”: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路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精神培育的对策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静茹;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探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林鑫;福建船政学堂的办学特色、成效及启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莹;福建船政学堂办学经验对我省高职教育变革的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谢建娘;王植《韵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传涛;近现代中国仁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军;;留美教育家与民国时期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2 陈华;;中国近现代学校中的学生自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10期

3 李喜所;薛长刚;;展示自我:民国时期北洋大学的学生社团[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0年04期

4 张雪蓉;;1920年代我国现代大学学生自治制度研究——以国立东南大学为中心[J];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12期

5 陈善卿;陶行知提倡“学生自治”的当代价值[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李喜所;留美生在近代中国的文化定位[J];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7 胡金平;;陶行知的学生自治观及其现实意义[J];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吉生;;教育家张伯苓如何成为“中国奥运第一人”[J];人民论坛;2008年16期

2 周骥良;张伯苓二三事[J];教师博览;2004年11期

3 马建强;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先行者张伯苓[J];小学青年教师;2004年05期

4 其仁;张伯苓戒烟[J];教师博览;2004年01期

5 杨向东,张雪梅;中国早期奥林匹克运动的倡导者张伯苓[J];体育文化导刊;2003年09期

6 王昊;何不读读张伯苓[J];读书;2004年08期

7 韦启良;张伯苓:把科学从崇高的地位拖到尘埃——大学校长列传之三[J];河池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汪金友;;张伯苓的预言[J];前线;2008年07期

9 闫广芬;王树时;;“知中国,服务中国”:张伯苓的南开大学办学之路[J];高校教育管理;2009年05期

10 王祖林;;张伯苓“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办学理念及其启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申泮文;;张伯苓百年成功教育的魅力[A];第三届中国教育家大会论文集[C];2006年

2 吴霓;;张伯苓与南开学校[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颐武;张伯苓向我们走来[N];光明日报;2005年

2 汪融;奥运首倡者张伯苓研讨会在京举行[N];中国文化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沈卫星邋贾宇;张伯苓:中国奥运的先驱者[N];光明日报;2008年

4 杨阳;张伯苓与南开教育[N];光明日报;2000年

5 周振天;走近张伯苓[N];光明日报;2005年

6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朱小蔓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胡显章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 黄会林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副主任 彭吉象 北京教育考试院副院长 臧铁军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金元浦 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 杨庆山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康健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周满生;今天的教育应向张伯苓学什么[N];光明日报;2005年

7 梁吉生;张伯苓的奥运情怀[N];人民日报;2001年

8 荷生;唐国强解读张伯苓[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9 本报记者  张宝敏;近代教育家的光辉典范——张伯苓[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马建强;张伯苓:强我华夏,体育为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胡元林;张伯苓的现代能力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蕴[D];苏州大学;2009年

2 马红英;张伯苓经营大学的理念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董红利;张伯苓与南开家族学校文化生成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

4 李占秋;张伯苓“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教育思想及其启示[D];吉林大学;2014年

5 刘彦君;张伯苓中学办学理念初探[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6 曾宇乔;张伯苓德育辩证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初探[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3年

7 王悦;张伯苓高等教育理念的三维表征[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717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5717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5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