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积极心理学与青少年抑郁的预防干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1 13:43

  本文选题:青少年 切入点:抑郁 出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抑郁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危险因素之一。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抑郁的产生是由于积极因素缺乏的观点,并开发和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青少年抑郁预防干预计划。文章介绍了积极心理学对抑郁的阐释,展示了积极心理治疗对抑郁预防和治疗效果,并指出积极心理治疗与传统的认知行为治疗并不相悖,而是对传统认知行为治疗的完善与补充,二者的有机整合将是青少年抑郁预防干预的发展方向。
[Abstract]:Depress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risk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teenagers. Positive psychology is committed to the study of positive human qualities and concerns about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which requires psychologists to use a more open, Based on an appreciative view of human potential, motivation, and ability, it is suggested that depression is caused by a lack of positive factors. A series of effective intervention programs for adolescent depression prevention are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explanation of depression in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shows the effect of positive psychotherapy 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positive psychotherapy is not contrary to the traditional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but the perfection and supple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two treatments will b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adolescent depression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
【基金】:北京市教委科技面上项目(KM201210028014)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卫;青少年抑郁的预防:青少年应变力辅导计划简介[J];心理科学;2000年04期

2 周雅;刘翔平;苏洋;冉俐雯;;消极偏差还是积极缺乏:抑郁的积极心理学解释[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4期

3 罗伏生;沈丹;张珊明;;青少年焦虑和抑郁情绪特征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冯正直;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信息加工方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秀娟;邵爱银;毛月满;;余姚市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病学特征[J];安徽医药;2006年03期

2 张道祥,赵霖;大学生常见抑郁症的防治[J];滨州师专学报;2001年02期

3 励骅;;大学生情感健康教育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邱海棠;李静;杜莲;罗庆华;蒙华庆;;27例青少年抑郁症家谱图分析[J];重庆医学;2007年06期

5 莫税英;;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追踪调查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屠采撷;;对青少年抑郁的再思考[J];经营管理者;2009年18期

7 孙丽岩,王力非;抑郁症的护理治疗[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年02期

8 李丹;阮昆良;陈本友;;高职学生抑郁倾向与社会支持类型[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5年02期

9 谢钰涵;陈有国;苏丹;杨珍;;重庆市大学生抑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5年02期

10 谢言梅;;抑郁的影响因素研究[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佟子林;赵法政;付琳;佟欣;;行气解郁胶囊联合阿米替林治疗大学生隐匿性抑郁症的疗效观察[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身医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夫真;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发展及其与家庭、同伴和个体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冯正直;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信息加工方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江琦;大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及考试绩效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4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5 刘衍玲;中小学教师情绪工作的探索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寇冬泉;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结构、特点及其与工作效果的关系[D];西南大学;2007年

7 马莹华;大学生抑郁症的认知加工脑机制及干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8 凌宇;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易感性—应激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9 罗英姿;冗思在青少年抑郁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神经机制[D];中南大学;2009年

10 许书萍;高社交焦虑大学生的解释偏向[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尚晓可;元认知干预法治疗大学生抑郁障碍的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虹;驻疆部队军人维稳期间抑郁焦虑情况分析及干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3 王学志;自杀意念高中生的社会信息编码特征[D];河南大学;2011年

4 马慧燕;大学生完美主义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和抑郁情绪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李q,

本文编号:16441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6441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4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