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跨文化交际中的心理学因素分析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improve th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foreign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mon membership and cultural nor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by investigat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mong foreign students. The influence of stereotype and prejudice on the proces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mong foreign students. Some specific improvement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hat is,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common membership, to enhance the awareness and abilit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o strengthen the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diversity, and so on.
【作者单位】: 西安工程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分类号】:G4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陈慧;留学生中国社会文化适应性的社会心理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李亚青;余志科;;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浅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2期
3 李丹洁;;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社会心理适应问题研究与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亓华;李美阳;;在京俄罗斯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调查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02期
5 雷龙云 ,甘怡群;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章俊;;试论利他行为的几种理论及其决定因素[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李琳琦;孟醒;;明清小说与历史文献中的徽商形象之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王琨;郭雪莉;;对大学生网络使用结果的预防干预实验[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刘云;丁飞;张振江;;舆论形成和演进模型的研究综述[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5 李红;;组织压力视野下自我效能信念的启动[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李再侠;胡智勇;崔秀香;王娟;;社会心理学理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2期
7 钟静;;广告与青少年自我形成[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孙进;;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西方的理论与模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陈红梅;;新闻记者思维方式与新闻制作中的认知偏向[J];编辑之友;2012年05期
10 董伟;张方;;广播娱乐节目主持人和听众的和谐互动[J];今传媒;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廖菲;拓慧;;北京市文明乘车监督员调查报告[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2 戴烽;;群体心理效应与人力资源管理优化[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刘潇肖;艾忻;;来华留学生校园适应现状研究[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4 陈孝连;;农民集体上访中的共意动员——对M村农民集体上访个案的观察[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乐群;文艳霞;;从众心理理论下提高广告创意效果的路径[A];湖南省市场学会2009年会暨“两型社会与营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晓明;任慧;;不公平竞争与犯罪——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犯罪深层次原因探讨[A];犯罪学论丛(第七卷)[C];2009年
7 范济秋;;浅谈航海风险识别、评估和风险控制[A];2008船舶安全管理论文集[C];2008年
8 沈艺峰;黄娟娟;;管理者羊群行为与公司股利群聚现象[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王倩;;重拾气象新闻节目的贴近性[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建明;;公众低碳消费行为的心理归因和政策干预路径——一个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莹;企业人格视域中的企业声誉评价体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2 徐旭林;社会群体行为建模及其动力学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3 游泓;情感与信任关系的社会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4 司夏萌;互联网信息传播结构下的舆论涌现过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铁翠香;基于信任和感知价值的网络口碑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黄广芳;现象学视角下高校英语新教师教学生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韧;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9 于小涵;认知系统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赵冰;宗教的虚拟化传播与国家安全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国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探研[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蔚;网络游戏的道德环境建设之思考[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3 常海;交互设计中的控制感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4 庞建军;3G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用户界面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王静怡;当代中国转型时期大众服饰审美观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6 白菊生;社会分层过程中大学生职业认知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7 刘威;网络群体极化事件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刘谦;当前我国记者的社会形象危机及化解策略[D];南昌大学;2010年
9 李明;美国底层桂冠诗人传奇[D];南昌大学;2011年
10 舒瑶;“台太”的社会融入[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金盛华,辛志勇;中国人价值观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王丽飞;;浅谈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中的应用——以俄罗斯留学生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年10期
3 亓华;李秀妍;;在京韩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J];青年研究;2009年02期
4 陈慧,车宏生,朱敏;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6期
5 王春芳,蔡则环,徐清;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340例正常人评定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三青,王玉祥;近代中国的留学运动与社会近代化[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2 孔凡岭;1927~1937年间南京政府国外留学生的派遣途径[J];东方论坛;1998年03期
3 玛依拉·吾甫尔;艾合买提江·玉素甫;;留学生临床多媒体教学的思考[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09期
4 冯君;洋务运动时期的官派留学生制度[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宋健:中国百年留学潮(下)[J];招商周刊;2003年23期
6 郑军;;多元文化框架下的跨文化教学[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郎朗;;留学抑郁症[J];世界博览;2010年16期
8 俞永军;;规则就是让人遵守的[J];教学与管理;2011年10期
9 胡相峰,,汪静溪;留学生与中国的新式教育[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10 郁怡汶,卢正中;来华留学生规模及其限制因素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庄佳骝;;容闳和中国近代留学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2 黄利群;;近代中国的留美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3 张琦;;试析留日学人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4 郎群秀;;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5 张彬;;浙江教育近代化刍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6 陈爱霞;;适应时代变化,加强中学生耐挫心理的培养[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年
7 蔡玉麟;;20世纪前半叶莆田教育事业的发展[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车效梅;;刚果共和国教育发展历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9 孙石月;;教会女校毕业生留美原因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3)——中国性别教育史研究(含女子教育等)[C];2009年
10 胡艳;;清末绅士阶层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罗聿言;“留学娃娃”排队出国该喜还是该忧?[N];广西政协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侯志鸿;几多留学生漂泊异国他乡[N];中国消费者报;2004年
3 记者 郑天虹 王攀;“大留学生”普遍不看好“小留学生”[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4 刘威/编译;全球化中的意外之财:教育出口[N];中国信息报;2006年
5 曹洪谦 罗亚辉;“留学经济”需要再加一把劲[N];北京日报;2000年
6 邓小群;深圳留学生低龄化现象再次凸现[N];深圳商报;2005年
7 宋健;百年接力留学潮[N];科技日报;2003年
8 ;低龄留学并非不可[N];亚太经济时报;2005年
9 ;在日留学生人数创记录[N];中国水利报;2000年
10 马新一;美国要监视所有留学生[N];中国商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谢倩;外语教育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大勇;任务教学法在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邢瑞;清末民初陕北留学生研究[D];延安大学;2009年
3 张艳华;借新声于异邦[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邢宇;教育服务贸易分析与中国教育市场发展探索[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5 张美;留学生与山东现代教育的初步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沈萍霞;清末民初的留美教育与中国教育近代化[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晗;韩国跨境教育现状及问题评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陈艳华;我国教育出口现状分析及政策选择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9 李树雪;晚清留学教育与近代科学的本土化[D];山西大学;2003年
10 王士义;留美幼童与留日学生归国就业比较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D];苏州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3806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380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