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对话教学图景及其启示
[Abstract]:It is necessary to carefully examine the dialogue teaching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reform in the light of the various problems that arise in the course of practical dialogue teaching. 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the teaching picture of Confucius and Socrates,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and revealing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dialogue teaching, the paper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it is helpful to return to the dialogue itself. The enlightenment and thinking of reconstructing the new teaching prospect.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身体与智慧——具身认知视域内的教师学习研究”(09YJA88005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教学学术性与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URSP311A05)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莹;;对话教学——教学范式的转向[J];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04期
2 黎琼锋;何洪;;对话,不仅仅是对话——教学中的对话及其价值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10期
3 仲建维;;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知识形象及其教学图景[J];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超;;清初士子的“明哲保身”论——以朱彝尊为中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储著武;;论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近代史研究[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3 崔罡;黄玉顺;;构建中国当代历史哲学的思想视域问题——读徐国利教授《钱穆史学思想研究》[J];安徽史学;2008年05期
4 章昕;;《宋元戏曲史》、《中国戏剧史长编》及《中国戏曲通史》著者治学方法之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5 董小改;袁新春;;《淮南子》艺术管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6 吴国庆;;乾嘉“汉学”范畴演变的多维考察[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7 王达敏;;论姚鼐与四库馆内汉宋之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韩荣钧;;扬州学派代表人物略论[J];滨州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张焱兵;李学才;;颜元教育哲学思想评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8期
10 沈文凡;张德恒;;“重白抑元”之论对唐代诗人元稹公允吗?——兼论周相录《元稹集校注》的价值与意义[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更生;;颜元与洛克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2 平保兴;;西方索引早期在中国的传播研究[A];2009年中国索引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大利;《华山碑》与清代碑学[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3 陈清慧;明代藩府刻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刘黎;王维诗歌三家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海静;20世纪前半期的清学史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6 张海新;张岱及其诗文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胡明贵;自由主义思潮与新文学现代性品格[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之薇;献祭[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9 陈丹;甲骨文基y字形构形与使用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10 马丽敏;俞樾文学创作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左珂;黄宗羲政治哲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吕宗敏;何秋涛《朔方备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马诗书;梁启超与乾嘉学派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晓静;论方东树与《援鹑堂笔记》的整理[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项云莎;戴震《方言疏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振;朱子之学在近现代中国[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巩怀霞;《香祖笔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情;近代转型中曾国藩的文艺思想[D];暨南大学;2011年
9 张晓纳;姚永朴文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国民;论学校对话管理模式及其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柳海民;林丹;;困境与突破:论中国教育学的范式[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3 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J];教育研究;2001年11期
4 杨小微;;价值资源开发与个体意义生成——当代学校课堂教学中道德价值的形成过程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03期
5 陈晓端;当代教学范式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张增田,靳玉乐;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张再林;对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J];世界哲学;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春兰;;孔子与苏格拉底处世观之比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邬竞越;;浅析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育法[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S5期
3 陆红霞;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探析[J];社科纵横;2005年03期
4 叶通贤;;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异同论[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6期
5 杨道涛;;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理念比较研究[J];中国报业;2011年10期
6 张运霞;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方法比较[J];理论月刊;2005年07期
7 张素玲;;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之比较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芦笙;;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比较[J];沧桑;2007年04期
9 何甜;尹纪美;;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比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24期
10 张雯菁;;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的溯源[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巧利;;略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道德可教性”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2 王娟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及其践行过程的比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3 Bernhard Fuehrer;;质疑中国神话:对费乃龙及其孔子与苏格拉底对话的反思(英文)[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4 周洪;;孔子反对厚葬颜回的原因[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5 霍有光;;《吕氏春秋》与先秦儒家思想[A];秦文化论丛(第十一辑)[C];2004年
6 周孚政;;中国人为什么崇拜孔子[A];孔学研究(第十二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7 ;香港汤恩佳博士捐赠建水文庙孔子铜像揭幕典礼照片[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李晓斌;;试析孔子德治思想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9 张文昆;;孔子和孙子之初步比较[A];孔学研究(第八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杨少波;;苏格拉底和孔子的生死观[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苏苇;我省首次在国外建立孔子学院[N];太原日报;2008年
2 文依;影视里的孔子应该什么样[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3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易中天;草根有话说[N];经济观察报;2009年
4 王月清;孔子学院推动南京大学国际化办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5 记者 李钊;许嘉璐率团考察巴黎孔子学院[N];科技日报;2008年
6 通讯员 闵锋;我市孔子后裔代表河南参加世界儒学大会[N];开封日报;2008年
7 记者 李欣瑶;西北师大与喀土穆大学合建孔子学院[N];甘肃日报;2009年
8 口述 北京大学教授 汤一介 采访整理 本报记者 杨桂青;我们在面对一个怎样的孔子[N];中国教育报;2010年
9 陈福顺 孙文采;孔子为圣人并非历代帝王捧起来的[N];吉林日报;2010年
10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曾小五 江西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 曾建平;孔子和柏拉图关于和谐社会构想的比较[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锟;孔子与20世纪三大社会思潮[D];西北大学;2002年
2 赵灿;“诚言”与“关心自己”[D];复旦大学;2010年
3 王世明;孔子伦理思想发微——现代生活语境中的《论语》解读[D];清华大学;2004年
4 吴广瑞;如何追求幸福?[D];浙江大学;2011年
5 李锐;孔孟之间“性”论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6 卢茂君;井上靖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探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梁卫霞;“基督教界”的“助产术”[D];复旦大学;2005年
8 郭振香;先秦儒家情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赵生群;春秋经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1998年
10 丁小丽;孔孟荀“名分”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小建;孔子与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娟华;伦理的政治化与伦理的哲学化[D];河南大学;2005年
3 汪梦林;孔子与苏格拉底师道观比较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4 陈勇军;仁爱之治与自由之治[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唐水桥;论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仁”及其现实意义[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吕振;孔子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观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陈颢;试论老子的教育思想[D];苏州大学;2008年
8 路丙辉;传统孝文化及其现代转型[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凤伟;古代白话小说中的孔子形象[D];苏州大学;2005年
10 温召贤;农耕文明与孔子孝道[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977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397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