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国际视野下的STS课程研究》——科学教育改革的时代走向

发布时间:2019-09-13 18:18
【摘要】:正STS课程(即"科学-技术-社会"课程)代表了当今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我国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引进了STS教育的理论,并陆续开展该领域的研究。2013年1月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视野下的STS课程研究》是我国第一本全面系统地介绍STS课程的专著。该书对STS课程的理论基础、开发机制、实践状况以及国外STS课程的案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
【分类号】:G4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士荣;康雪君;;科学、科学文化和科学教育[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刘克文;;对我国近现代科学教育价值缺失的反思[J];教育科学;2009年01期

3 丁邦平;;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第一届学术年会纪要[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04期

4 杨明全;;主要发达国家STS课程研究与实践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10期

5 Jonathan Osborne;Sara Hennessy;贾义敏;;科学教育与ICT角色文献综述:使命、问题与未来的方向[J];远程教育杂志;2011年05期

6 韦钰;;创新从娃娃抓起[J];上海教育;2006年09期

7 张璐,朱晨海;2061计划与美国科学教育改革[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0年01期

8 黄维德;课程改革 势在必行[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9 丁邦平;罗星凯;;论科学教育研究与科学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10 李清富;;科学教育的文化回归及其意义[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述评[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2 杨宝山;;欧美国家开展科学教育对我国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3 韦钰;;科学教育和综合国力——架构科学与教育之间的桥梁[A];第三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靳玉乐;;二十世纪美国七大课程事件评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5 黄启后;;“人本”、“和谐”思想在课程领域的与时俱进[A];孔学研究(第十二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吴国珍;;现代西方课程理论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陈婕平;;发现、调整、合作——“生活、学习、做人”课程实施的新策略[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三——“陶花”绽放江南岸[C];2002年

8 张辉娟;;让体验成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灵魂——《建构幼儿园心育体验课程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9 朱冠舟;;教育与市场[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7:教育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C];2007年

10 申仁洪;;论柏拉图的课程理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廷凯;国际视野与本土背景[N];中国教育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杨凡;以国际视野办教育[N];云南日报;2011年

3 安桂清;于对话中共享真理的盛宴[N];中华读书报;2006年

4 殷建国;国家课题《闲暇教育课程研究》开题论证[N];淮安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张海莹;基础教育要求过“三关”[N];社会科学报;2003年

6 记者 李姬姣 实习生 王莹;“国际视野的课堂教学策略”研讨会在杭州召开[N];湖北科技报;2007年

7 韦钰;科学教育评价的国际发展新趋势[N];中国教育报;2008年

8 赵宁宁;全球化平台 规范化起点[N];中华读书报;2006年

9 记者 董沛;只有极少人才能在目前的基础教育下成功[N];工人日报;2006年

10 江苏省太仓职业教育中心校 朱建清;新瓶岂能装旧酒[N];江苏教育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霞;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安桂清;整体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黄清;论质的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高峰;生命与死亡的双重变奏:国际视野下的生命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牧华;课程研究的生态主义向度[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洪修;学校课程实施的组织社会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艾兴;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8 吕立杰;课程设计的范式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金玉梅;社会批判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10 赵剑;网络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钊;30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观念变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常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领悟课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朴昌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沈翰;教师职业倦怠[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唐悦;教师关注与课程实施[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6 唐福华;课程实施中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7年

7 赵玉娟;课程实施之行动研究初探[D];扬州大学;2005年

8 袁志芬;粤北农村新课程实施个案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陈汝平;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芳;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消极情绪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357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5357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a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