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初中生抑郁症状与依恋、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7 01:14
【摘要】:近年来我国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一直较高,针对这一现状,本研究探讨了初中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相关因素对抑郁症状的影响方式。研究的目的是为有关抑郁症状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提供数据参考并积累资料,进一步扩展目前人们对初中生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 本研究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石家庄选取四所中学,在每个中学的初中三个年级各选取两个教学班,共929个初中生被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IPPA),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SE),三个量表为测量工具,首先探讨了当前初中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病学特点;然后探讨了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同伴依恋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几个相关因素的特点;最后将几个因素相结合,建构出初中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模型。 研究的结果表明: 1.初中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9.82%,其中轻、中、重者各占到22.50%,6.67%和0.65%。 2.方差分析显示,初中生抑郁症状的性别主效应不显著,年级主效应不显著,城乡主效应显著(F=7.593,p0.01),城市初中生抑郁症状高于郊县;城乡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F=6.432,p0.01),抑郁症状的城乡差异只表现在初二年级(F=21.04,p0.01),城市初二学生抑郁症状高于郊县,年级差异只表现在郊县(F=9.65,p0.01),郊县初一、初三学生的抑郁症状高于初二,初一与初三没有显著差异。 3.相关分析显示,初中生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同伴依恋、一般自我效能感几个因素和抑郁症状均呈显著负相关;同伴依恋与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均呈显著正相关。 4.路径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在初中生父亲依恋、同伴依恋、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抑郁症状模型中,父亲依恋直接影响同伴依恋,父亲依恋和同伴依恋通过一般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抑郁症状,同时父亲依恋和同伴依恋直接作用于抑郁症状。在初中生母亲依恋、同伴依恋、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抑郁症状模型中,母亲依恋直接影响同伴依恋,母亲依恋和同伴依恋通过一般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抑郁症状,同时母亲依恋和同伴依恋直接作用于抑郁症状。 本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初中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较高且存在城乡和年级差异;初中生抑郁症状与父亲、母亲和同伴依恋、一般自我效能感密切相关;一般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B84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抑郁症的19条报警信号[J];民间传奇故事(A卷);2011年08期

2 易淑华;;微笑型抑郁症——中年人的无形心理杀手[J];大众心理学;2006年11期

3 温心;;走出“抑郁”的日子[J];黄金时代(学生族);2005年02期

4 徐辉;;你了解儿童抑郁症吗?[J];大众心理学;2004年09期

5 邓晓莉;;只有您站着[J];青少年日记;2006年12期

6 李海红;;精神分析理论视角下抑郁症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16期

7 黄上上;;人格障碍研究与童年期经历相关研究综述[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陈高尚;朱军礼;陈坤;;四川地震灾区灾后小学生抑郁症状发生情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8期

9 王斌;辛勇;王秀丽;;汶川地震灾区工作人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现状调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10 陈学彬;王文;梁妍;刘琦;兰勇;孙永恒;;兰州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师建国;;抑郁症的识别与心理治疗[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跃华;张兰凤;;抑郁症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目标探讨[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莹;周成业;刘朋;王云凤;;缺血性卒中患者抑郁症状与发病部位的Logistic回归分析[A];2009香港-北京-杭州内科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孙达;许唯;占宏伟;刘洪彪;;抑郁症患者rCBF变化与局部脑功能关系的探讨[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9册)[C];2009年

5 樊浩华;;抑郁症患者的人身安全监控[A];河南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6年

6 吴珂;;脑卒中病人与抑郁症[A];2007河南省精神卫生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7年

7 林有道;倪秀英;;慢性精神分裂症203例抑郁症状的临床调查[A];中国民政精神医学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8 张卫华;;抑郁症相关的慢性失眠的鉴别:附个案2例[A];第2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9 张培琰;;神经可塑性——抑郁症病理生理的新探索[A];全国精神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研究新进展学习班、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10 蔡宗强;严春寅;侯建全;;伴有抑郁症状的前列腺增生的外科治疗[A];21世纪男科学——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男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罗照春;3G时代如何防抑郁[N];健康报;2010年

2 记者 郑石隐 实习生 张送萍;抑郁症反思录:一个公务员的非正常死亡[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3 张献怀;抑郁症:人类第一号心理杀手[N];大众科技报;2011年

4 朱文娟;切勿忽视大学生抑郁症状[N];威海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强晓玲;“林黛玉就是典型”:专家把脉抑郁症[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6 朱本浩;抑郁症并非全由“心病”所致[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7 禾丰;女性——谨防抑郁症状[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8 胡伟力;怎样诊断抑郁症[N];大众卫生报;2008年

9 ;抑郁症,离你有多远[N];卫生与生活报;2005年

10 湖南省儿童医院 黄颖红;孩子近视易患抑郁症[N];大众卫生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华;抑郁症动物模型与脑血管因素相关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常翼;抑郁症视觉前注意加工事件相关电位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3 从恩朝;儿童期性侵犯与女性抑郁症的风险关联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张江华;大学生抑郁人际高风险—应激模型实证研究—多时段追踪和抑郁症患者大脑灰质密度的VBM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5 冯正直;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信息加工方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吴辉;辽宁省医护人员中职业紧张反应、职业紧张源及抑郁症状关系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7 刘晓华;抑郁症遗传模式及其与CREB1、BDNF基因的关联和表达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吴文峰;儿童抑郁症状应激—认知易感模型的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9 李节;孕妇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邝慧芳;针灸结合药物治疗抑郁症伴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芦炎;初中生抑郁症状与依恋、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郭敏;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抑郁症及其和预后的关系[D];延边大学;2010年

3 杨安芳;住院烧伤患者焦虑与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王新;阈下抑郁者对情绪词汇的注意偏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蕾;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多种事件相关电位的对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胡安艳;云南省中学生抑郁症状现况及其家庭、学校因素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0年

7 熊莉;童年中期受欺负、抑郁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春莉;合理情绪疗法对提高患者自我概念的随机对照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9 沈珏;抑郁对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值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陆崇;乳腺癌抑郁症调查及疏肝解郁法干预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302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6302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5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