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孩子的成长教育

发布时间:2022-02-15 10:24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国农村格局比较稳定。尽管物质相对短缺、生活较为贫困,农村的精神生活并不显得落寞、寂寥,尤其是哺育年轻一代的人文精神、文化传统富足而缭绕、生动而弥散,并转化成滋润的、恰当的教育力量,多方面促进年轻人积极健康发展,使他们成为农村最有力的建设者或反哺者。具体表现为:寓言故事开启心智,劳动锻炼提升人格层次,乡村文化丰富生命意义,家庭生活提高成长速度,学校教育托起未来梦想,凤凰帮带拓展人生志向。在现代化与城市化的挤压之下,背离传统的乡村文化已经丧失自然教化功能,承载着乡村文化传统的乡贤长老也已难见踪影。如何拯救乡村文化,使其起到应有的规训、启迪与教化等作用,值得专门探讨。 

【文章来源】:现代大学教育. 2018,(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寓言故事开启心智
二、劳动锻炼提升人格层次
三、乡村文化丰富生命意义
四、家庭生活提高成长速度
五、学校教育托起未来梦想
六、凤凰帮带拓展人生志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乡村文化自信的缺失与培养路径探析[J]. 张文斌,侯馨茹.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6(01)
[2]乡村文化变迁及其对乡村少年影响[J]. 王作亮.  中国教育学刊. 2011(12)
[3]乡村文化的衰落与留守儿童的困境[J]. 江立华.  江海学刊. 2011(04)
[4]乡村文化的秩序危机与价值重建——改革开放后乡村文化研究综述[J]. 周珊,赵霞.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5]乡村教育的现实困境与未来之路[J]. 王玉国.  教育发展研究. 2009(17)
[6]乡村的终结与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J]. 刘铁芳.  书屋. 2006(10)
[7]论创造性人才的独立性人格特征[J]. 邹晓燕.  中国教育学刊. 2000(05)
[8]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的新探索[J]. 成有信.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3)
[9]关于劳动的名人名言[J].   人民论坛. 1997(05)



本文编号:36264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36264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3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