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主观幸福感和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8 07:14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主观幸福感和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一直以来,男性和女性被认为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生理决定论这些强调性别差异、生理性别决定着性别差异形成的理论在经过长期的统治后,受到了社会决定论的挑战。社会决定论认为:人的性别并非生而就已拥有如此简单,而是通过塑造才获得。在当代社会,社会角色和职业分工的改变,十分深刻地影响了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男性不再是家庭的唯一经济支柱,很多女性和男性一样外出工作。现实生活中也实在不乏坚强、独立、有成就取向的女性和善解人意、有同情心及温文尔雅有教养的男士。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以蒙汉大学生为被试,具体探究以下几个问题:大学生性别角色是如何分布的,双性化的个体是否有更高的幸福感和有更成熟、有效的应对方式。对这种性别角色变化趋势的深入探究可以为我们的性别教育提供实证研究的依据和建设性的意见。研究结果表明: ⑴双性化人格在性别、民族、家庭来源等人口学变量上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 ⑵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在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上的得分都存在显著差异,,在求助和解决问题这两项应对方式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 ⑶双性化人格有助于积极感情的获得和生活满意度的提高。 ⑷大学生中的双性化个体有更成熟、有效的应对方式。
【关键词】:性别角色 主观幸福感 应对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44.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文献综述10-26
  • 1.1 概念界定10-16
  • 1.1.1 性别的表现——性征10-11
  • 1.1.2 性别的界定——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11-13
  • 1.1.3 性别角色13-15
  • 1.1.4 双性化与易混淆概念的区分15-16
  • 1.2 理论基础16-20
  • 1.2.1 精神分析理论16
  • 1.2.2 认知发展理论16-17
  • 1.2.3 社会学习理论17-18
  • 1.2.4 桑德拉.贝姆的性别图式理论18-19
  • 1.2.5 Spence J.T 等人的理论19-20
  • 1.3 国外性别角色研究20-22
  • 1.3.1 双性化人格研究形成的回顾20-21
  • 1.3.2 性别角色的研究21-22
  • 1.4 国内性别角色研究22-24
  • 1.5 简要评述国内外研究24-25
  • 1.6 本研究意义25-26
  • 2.研究构想26-28
  • 2.1 研究目的26
  • 2.1.1 探究大学生性别角色及其跨民族、城乡分布特点26
  • 2.1.2 探究大学生双性化个体的幸福感状况26
  • 2.1.3 探究大学生双性化个体的应对方式26
  • 2.2 研究假设26
  • 2.3 研究对象26
  • 2.4 研究方法和工具26-28
  • 2.4.1 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ern Sex Role Inventory)26-27
  • 2.4.2 应对方式问卷27
  • 2.4.3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27-28
  • 3.研究样本有关变量的统计分析28-32
  • 3.1 研究样本的描述统计28-29
  • 3.2 主观幸福感和应对方式的描述29
  • 3.3 性别类型的分类29-30
  • 3.4 四种性别角色类型在背景变量上的统计分析30-31
  • 3.5 结果与分析31-32
  • 4.性别角色类型与主观幸福感和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32-37
  • 4.1 性别角色类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32-34
  • 4.1.1 性别角色类型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32
  • 4.1.2 主观幸福感对性别角色类型的回归分析32-34
  • 4.1.3 结果分析34
  • 4.2 性别角色类型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34-37
  • 4.2.1 性别角色类型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34
  • 4.2.2 应对方式对性别角色类型的回归分析34-35
  • 4.2.3 结果分析35-37
  • 5 分析与讨论37-41
  • 5.1 关于测量工具37-38
  • 5.2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38
  • 5.3 性别角色类型与主观幸福感和应对方式的关系38-39
  • 5.4 本研究有待改进与深入的地方39-41
  • 5.4.1 施测方法过于单一39
  • 5.4.2 施测方法仍需创造性及新意39-41
  • 6 研究结论与启示41-43
  • 6.1 结论41
  • 6.2 启示及建议41-43
  • 6.2.1 双性化人格为理想的性别角色且分布广泛41
  • 6.2.2 实施双性化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41-42
  • 6.2.3 建议: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的塑造42-43
  • 参考文献43-46
  • 附录46-53
  • 致谢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锦华;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邹萍;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3 宋丽丽;邹萍;;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研究综述[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4 唐玉和;杨海英;杜俊秋;;不同个性大学生应付方式的差异性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6年03期

5 关树文;蒙汉回藏中学生性度取向的跨文化研究[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6 关树文,杨青;关于中老年教师性度取向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7 经素;;论双性化人格在儿童早期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12期

8 庞文;韩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J];青年探索;2006年03期

9 王红瑞;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质与情绪状态的相关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方俊明;性别差异与两性化人格[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主观幸福感和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54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3754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d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