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父母冲突与抑郁:自尊的中介作用
本文关键词:高中生父母冲突与抑郁:自尊的中介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自尊在父母冲突与高中生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父母冲突儿童知觉量表(CPIC)、抑郁体验问卷(DEQ)、Rosenberg自尊量表测量481名高中生。结果:①父母冲突与自尊、自尊与抑郁显著负相关,父母冲突与抑郁显著正相关;②自尊在父母冲突与抑郁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父母冲突不仅可以直接影响抑郁,也可以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抑郁。
【作者单位】: 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关键词】: 父母冲突 抑郁 自尊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基础性数据库构建研究”(11&ZD151)资助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抑郁作为一种负性情绪已成为21世纪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1]。青少年抑郁在13至15岁期间急剧增加,约在17至18岁达到高峰[2],罗伏生等[3]的研究发现青少年抑郁的发病率为27.44%,且高中阶段的发病率最高。受到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和发展情境论的影响,家庭环境对个体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永欣;热娜古丽·艾赛提;魏华;张笑容;陈洁;谷传华;;自尊的毕生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7期
2 王欣,阮新,阮军;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尊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年03期
3 罗伏生;沈丹;张珊明;;青少年焦虑和抑郁情绪特征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04期
4 杨丽;朱晓坤;翟瑞龙;李艳苓;李娟;;自尊在完美主义和抑郁间的中介效应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3期
5 周亚男;焦彬;刘铁桥;陈冲;付兆亮;;自尊在大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和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3期
6 池丽萍 ,辛自强;儿童对婚姻冲突的感知量表修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君;;大学生自信心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性分析[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赵广兵;;大学新生社会支持与自尊、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11期
3 张小远;肖蓉;;军校大学生自尊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4 冯大彪;王玲;;当代大学生自我满意度的实证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许琼;许秋娜;李岩梅;;高中生生活质量及其家庭因素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年04期
6 尹绍清;赵科;尹可丽;;彝族大学生负性自动思维的结构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年03期
7 韦克平;;论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发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8 赵清清;高科;张进辅;;四川地区地震两年后中学生自尊与自我效能感调查[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2年04期
9 姚婧媛;;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张学香;;不同层次实习护生自尊水平与应对方式相关性的调查分析[J];黑龙江医药;2010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徐夫真;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发展及其与家庭、同伴和个体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杨福义;内隐自尊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赵梅;婚姻冲突及其对青春期子女的影响[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罗英姿;冗思在青少年抑郁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神经机制[D];中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芹哥;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饶晓;90后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同一性和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阳;亲子三角关系在初中生知觉父母婚姻冲突与心理健康间的中介作用[D];河南大学;2011年
4 郭永芬;初中生网络成瘾与应对方式、时间管理、焦虑情绪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小燕;已婚青年对婆媳冲突的态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宋溢文;职校生自尊、父母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方洁;合肥市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8 徐彬;集中、封闭式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自尊的干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孔维蕾;男性青少年犯罪者父母养育方式、社会支持特点初探[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10 赖月月;自尊、心理控制源对高中留守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韶君,陶芳标,张洪波,曾广玉;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1999年02期
2 杨丽;梁宝勇;张秀阁;吴雨晨;;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APS-R)的中文修订[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年02期
3 张秀阁;杨丽;梁宝勇;王锃;邵秀巧;;以自尊为中介因素的完美主义与抑郁的关系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年03期
4 王智;高中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年01期
5 张丽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6 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7 金戈;;国内关于内隐自尊的研究述评[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魏运华;;少年儿童的自尊发展与人格建构[J];社会心理科学;1998年01期
9 梁执群,卢莉;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10 程学超,谷传华;母亲行为与小学儿童自尊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祚山;;大学生文化取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3期
2 邱小艳;唐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求索;2011年02期
3 李传银,檀立,刘娅俐;大中专生孤独、抑郁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年01期
4 张丽华;论自尊研究的历史发展趋向[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张丽华;杨丽珠;宋芳;;父母教养方式对3~9岁儿童自尊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09期
6 董开莎;;关于自我妨碍行为的研究综述[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7 李丽华;王小平;;大学生自杀意念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1期
8 徐海玲;;自我概念清晰性和个体心理调适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7年01期
9 郝振;崔丽娟;;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7年05期
10 王磊;;自我价值感的权变性与自我调控:Logistic回归分析[J];应用心理学;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海娇;张文新;Doran C.French;田录梅;;青少年亲子依恋、友谊质量与内化问题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余小倩;;父母监控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和问题行为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张远兰;冯正直;;自尊、社会支持与离退休老干部主观幸福感关系的追踪研究[A];2009中国老年保健暨产业高峰论坛文集[C];2009年
4 张燕平;蒋艳菊;;聋哑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自尊、社会比较倾向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刘文;谢珠斌;陈玲丽;边玉芳;;抑郁情绪患者的情绪认知与情绪启动特征[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李建良;;苏州市中职生学习倦怠与自尊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赵波;佟月华;;完美主义与抑郁的关系:社会分离模型的视角[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刘霞;申继亮;;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及其与自尊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王海洋;邓慧华;皋伟;金晶;康学军;陆祖宏;;汶川地震发生一个月后受灾群众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张丽华;张索玲;张旭;刘红敏;;青少年自尊发展研究——结构、特点与认知加工偏向效应[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军军;抑郁带来疾病[N];云南政协报;2002年
2 朱晓山(南山区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控制抑郁的十大步骤[N];深圳商报;2000年
3 徐文端;解除抑郁四招[N];大众卫生报;2002年
4 何艳虹;别让抑郁网住心[N];中国妇女报;2000年
5 ;精神患了“感冒”“抑郁”如何排解[N];医药经济报;2000年
6 李明西;别让抑郁成“杀手”[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7 皮丕湘;远离抑郁有良方[N];大众卫生报;2002年
8 袁勇贵;抑郁 无形的杀手[N];健康报;2002年
9 中医疑难病研究治疗中心体坛医院神经科主任 陈梦兰;“小心”失眠抑郁精神障碍症[N];浙江日报;2001年
10 张丽娟;妈妈抑郁 孩子受害[N];大众卫生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j;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丛晓波;自尊的本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黎琳;大学生的社会比较与情绪健康[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杨丽;完美主义、应激、应对、社会支持和抑郁的关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艺敏;我为什么不如他[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杨丽娴;妒忌的内隐特性:理论与实验[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宋剑锋;湖北省城乡居民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苏雪云;超常高中生自我意识及其对情绪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杨会芹;中国湖南省城乡高中生抑郁易感因素及预测模型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恒豪;大学生精神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同心理健康的关系[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莲;学业不良初中生内隐攻击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英蕾;青少年自主性、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4 贾艳杰;自尊对自我增强和内群体偏向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冯秋燕;大学生身体意象及其与抑郁、社交回避苦恼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6 林丽华;教师心理契约、工作满意度与自尊的状况及其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玮;三—五年级蒙古族小学儿童自尊、学校适应及其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8 林赞明;个体信念系统在大学毕业生压力评价中的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李海垒;受欺负儿童的心理韧性与抑郁、焦虑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杨新惠;民办高校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自尊的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496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649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