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杨简教育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2 01:08

  本文关键词:杨简教育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杨简 本心论 发明本心 教育思想


【摘要】:杨简作为一个哲学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一名行政官员。他继承并发展了陆九渊心学思想,并积极践行,主动超越而成为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杨简还在培养后学、管理地方政务、提出管理对策等方面也较有实绩,获得了较高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声誉。 本文以杨简教育思想以及相关实践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兼论及其社会活动,忠实运用包括墓志铭、年谱、笔记、学案等在内的原始文献,梳理其生平和实践活动,提炼其教育思想,深入发掘杨简心学思想的来源,心学思想的内容和特征。从而,进一步认识杨简教育思想中教人主动发明本心、积极践履的教育思想内容及其学术价值。这一研究,在对心学教育思想研究成果的丰富以及社会德育水平提升、民众幸福指数增加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论文各章节主要内容分述如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阐明了论文选题的意义,回顾、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并简要介绍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和基本思路。 第二章,杨简生平及治学之路。介绍了杨简家学传统和生平经历,认为他本心思想的形成与家学渊源、自身感悟、导师启发、学友交流密切相关。 第三章,杨简教育思想的渊源。分别论述了杨简教育思想的社会和哲学渊源,前者包括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日益交融汇合的儒释道三教、家世以及师承、师友的启发影响。后者有:杨简“心即道”的哲学观在本体论、认识论以及心性论上的表现。研究认为,杨简的“心之精神谓圣”哲学观相对于陆九渊学说有突破,在本体论上突出唯我主义,在认识论上突出发明本心,戒除“四意”,更为主动。 第四章,杨简教育思想的内容。要点有四:第一,“发明本心的教育目的”。其下有两个子题目,分别是在社会教育中是保民常性,在学校教育中是发明澄澈本心,培养大贤。第二,“培养“实德实行”的人才观”,主张通过乡举里选来选人,通过学校来养士,重视人的品德和修养。第三,“由“大学”培养师资的师范教育思想”,要求师资达到“大贤”的高标准。第四,“德育为先,,‘道’、‘艺’相偕的教育内容”。其下又有两个子题目,分别是明心见性的孝德教育内容,以德兼艺的“艺”的教育内容。第五,“读书思想”,其下有三个子题目,分别是读书的顺序性---“立乎其大”读书法、读书的专一性---“惟精惟一”读书法、读书的批判性---边破边立读书法。总之,杨简在“心即道”哲学观的统帅下,通过对教育功能、内容、读书方法以及师资等方面的积极思考帮助他形成了“德育先行,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体系。并有着较好的教学实践效果。 第六部分从三个方面总结分析了杨简教育思想及实践的价值。
【关键词】:杨简 本心论 发明本心 教育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0-09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论10-16
  • (一) 选题意义10-11
  • (二) 文献综述11-14
  • (三)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14-16
  • 1. 研究内容14-15
  • 2. 研究方法15
  • 3. 创新点15-16
  • 一、 杨简生平及治学之路16-26
  • (一) 杨简家世背景及道学共同体环境16-19
  • (二) 个人经历及思想发展过程19-22
  • (三) 杨简治学情况及影响22-26
  • 二、 杨简教育思想的渊源26-34
  • (一) 杨简教育思想的社会渊源26-28
  • 1. 社会背景26-27
  • 2. 学术交融背景27
  • 3. 家世以及师承、师友影响27-28
  • (二) 杨简教育思想的哲学渊源28-34
  • 1. 本体论28-30
  • 2. 认识论30-31
  • 3. 心性论31-34
  • 三、 杨简教育思想的内容34-46
  • (一) 发明本心的教育目的论34-36
  • 1. 社会教育目标:保民“常性”35
  • 2. 学者培养目标:澄澈“本心”35-36
  • (二) 培养“实德实行”的人才观36-38
  • (三) 由“大学”培养师资的师范教育思想38-39
  • (四) 德育为先,“道”、“艺”相偕的教育内容39-42
  • 1. 明心见性的孝德教育39-41
  • 2. 发明本心的“六艺”教育41-42
  • (五) 读书思想42-46
  • 1. 读书的顺序性:“立乎其大”读书法43
  • 2. 读书的专一性:“惟精惟一”读书法43-44
  • 3. 读书的批判性:树立新说读书法44-46
  • 四、 杨简教育思想评析46-50
  • (一) 彻底“唯我主义”的哲学观46-47
  • (二) 发明本心、知行合一的教育观47-48
  • (三) 自我反省,服务社会——理想生活观48-50
  • 参考文献50-56
  • 后记56-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曾凡朝;;论杨简以阴阳解易及其心学特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孙显军;;杨简的《大戴礼记》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李承贵;;杨简释《论语》抉微——以《论语》中部分文本为案例[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隋金波;云间月澄[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978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8978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3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