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当代西方课程理论的主要特点及其发展趋向

发布时间:2017-09-30 01:24

  本文关键词:当代西方课程理论的主要特点及其发展趋向


  更多相关文章: 课程理论 认识论 课程研究


【摘要】:以心物二元、主客二分为基础,追求知识的确定性、客观性、绝对性,是西方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重要认识论特征。当代西方课程理论正在试图消解现代主义认识论的合法性,推动认识论的多元性、相对性、建构性转向并由此带来课程研究方法论的重构。当代西方课程理论认识论的转向,是人文主义对科学主义的一次"反动",是对人在课程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的再一次确认,有着积极的理论意义。但这种转向缺乏一种整合性、系统性和建设性,在众声喧哗之中迷失课程理论的发展方向,失去课程理论对现实教育问题的观照。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西南大学;
【关键词】课程理论 认识论 课程研究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08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提升教师课程意识促进学校课程改革内源式发展的实证研究”(课题批准号:DHA080098)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课程理论与知识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体现为课程理论背后都有各自的认识论基础。认识论是西方近代哲学探讨的重要命题,它主要探讨人类的知识以及人类的认识何以为真问题,特别是在知识的本质和起源、知识的建构和界限、知识的确定性和或然性、知识与信仰的区别等问题上,西方认识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小敏;;对话理论视野下学生课堂话语权的构建原则[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梁占歌;张振华;;建构主义思想对体育教育的启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陶志洁;建构英语教学中新的师生角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赵闯;;高校体育课教学分组的建构主义设计与试验[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鲁捷;;透视4R理论在中职体育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价值[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陈爱民;刘宁宁;;后现代课程观的审视与反思[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金洁;;对外语教学的认识论思考——利奥·范·利尔《语言教学大纲中的互动:意识、自主和真实》评介[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强粲;;语文教材中的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例析《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9 何李来;;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教学设计的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何李来;;STAD型合作学习:教育学课程教学新尝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浅析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的建设[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陈辉;;浅谈艺术教育中的以人为本[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3 吴安春;;西方“德性论”哲学视野中的创造观及其教育价值——兼论西方“德性论”哲学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李学;容中逵;;论教育目的的生成性——基于杜威与怀特海的比较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鲍金小;扎木苏;;“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6 申慧林;;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研究[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梁世翔;盛建龙;;基于“2+1”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合作课程结构[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8 孙小龙;;论麦克道尔对经验概念的改造[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徐冰;;论“休谟问题”的多层涵义[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10 孙小龙;;经验主义的一种新的可能性——论麦克道尔对经验概念的改造[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萍;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与特征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4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郑爽;我国教师教育者开展自我研究的初步探索[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樊亚峤;儒家课程思想的后现代转向[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本富;学习型学校组织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司雯萍;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乡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启示[D];苏州大学;2010年

3 王燕萍;开放性课堂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方斌;在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开展生命型对话探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陈宇伟;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策略探讨[D];苏州大学;2010年

6 金峗;国际学校的发展及其对国内学校的影响与启示[D];苏州大学;2010年

7 倪琳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任务教学法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张锋;阅读教学中“对话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陈维铭;对话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D];苏州大学;2010年

10 曹强;中师美术教学中因材施教理念下的分层次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贵民;林克松;;认识论视野中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关系[J];当代教育科学;2010年23期

2 汪霞;;怎样理解课程理论的作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04期

3 靳玉乐;罗生全;;课程理论的文化自觉[J];教育研究;2008年06期

4 刘家访;我国课程理论研究的问题论纲[J];教育科学论坛;2005年10期

5 周仕德;;课程衔接:亟待研究的课程视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25期

6 袁宗金;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课程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03期

7 金志远;;课程批评:课程研究的一个盲点[J];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13期

8 刘徽;;概念史:当代课程研究历史回顾的新路径[J];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11期

9 郝明君;;我国特殊教育课程研究的发展、现状与走向[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李黔蜀;于泽元;;论思辨性课程研究意涵与基本方法[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序;;论颜元的二重化认识论[A];河北史学会通讯(1987)[C];1987年

2 李明轩;;重读李普曼与杜威的论战:为李普曼翻案[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3 李建明;朱亚宗;;爱因斯坦与皮亚杰认识论思想之比较[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4 王瑶瑶;;皮肤激光医学的哲学思考[A];美丽人生 和谐世界——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20周年庆典暨第三届两岸四地美容医学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5 于奇智;;德勒兹—伽塔利与欲望机器认识论[A];“西文知识论”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靳玉乐;;二十世纪美国七大课程事件评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韩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述评[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8 苏明光;;千锤百炼打造一门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文课程——中小学影视文化课程研究与发展报告[A];横店·全国中小学生影视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曾乐山;;论朱熹的“格物致知”认识论和方法论[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10 蔡鹏;;浅析教条主义的认识论特征[A];学习“十六大精神”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建国;国家课题《闲暇教育课程研究》开题论证[N];淮安日报;2011年

2 贾春华 王永炎 黄启福 鲁兆麟 王庆国;证候的“认识论”[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3 岳刚德;现代和后现代语境下的课程话语[N];中国教育报;2004年

4 陈新汉;新世纪认识论发展的生长点[N];光明日报;2002年

5 赵宁宁;全球化平台 规范化起点[N];中华读书报;2006年

6 向世陵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从认识论角度看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N];北京日报;2001年

7 曾淑花;哲学中心转向意味着什么?[N];中山日报;2008年

8 周春水;爱因斯坦与玻尔的认识论比较[N];社会科学报;2000年

9 杨国荣;冯契的哲学沉思[N];文汇报;2005年

10 郝忠勇;师生:教材的另一半[N];中国教师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海燕;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2 段鸿;论教师作为课程[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3 汪霞;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安桂清;整体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黄清;论质的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谭辉旭;实践课程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陈静;意境化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李龙;认识论的先验转向和生存论转向——以生存论维度重新理解认识论[D];吉林大学;2004年

9 金玉梅;社会批判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10 胥英明;后现代体育课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伟伟;20世纪上半叶美国课程理论的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卫金辉;当代自然主义科学哲学论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王婷婷;关于我国高中生认识论信念的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吴喜梅;论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D];山东大学;2008年

5 王新星;试论罗素哲学的认识论意义[D];延边大学;2004年

6 苏洁;试论陆王心学与儒家人格意志[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贵扬;证据法理论基础的再思考[D];吉林大学;2007年

8 任姣婕;自然主义认识论背景下的规范性重建[D];浙江大学;2008年

9 陈官;遏制刑讯逼供刍议[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10 刘玉静;认识论视野中的教学评价变革[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9453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9453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1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