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小学教育论文 >

小学语文经典素读课的实施研究 ——以长沙市博才梅溪湖小学为例

发布时间:2021-03-06 01:37
  “素读”起源于中国传统母语教育。私塾先生以经史子集为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形成语感,以达到记诵和积累,形成了一种不求甚解、以背诵为目的的读书方式。这种读书方法延绵了几千年,直到新文化运动,白话文替代文言文,经史子集的地位受到冲击,不求甚解、以背诵为目的的读书方式也逐渐式微,但它并未退出历史舞台。近代,日本人学习汉文时继承了这种读书方式,并将它取名为“素读”。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台湾王财贵先生推广读经,华南附小的陈琴老师开始实践经典素读教学,母语教育重拾经典,“素读”这一传统读书方法也再次回归到人们的视野。自此,经典素读走进现代课堂,注入了新的内涵。全国七十多所小学陆续开设经典素读课,长沙市博才梅溪湖小学也进行了经典素读课的实践研究。笔者结合自己在博才梅溪湖小学的实践与反思,按照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研究思路,采用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调查该校经典素读课的实施情况,理性审视该校经典素读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其他学校、教师实施经典素读课提出几点可供参考的建议。本文在吸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四章展开论述:第一章回顾与梳理。本章回顾“...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与文献综述
第一章 经典素读与经典素读课
    第一节 经典素读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关于经典
        二、关于经典素读
        三、经典素读课的界定
    第二节 小学语文经典素读课的实施依据
        一、理论基础: 奥苏贝尔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二、政策支持: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三、现实要求: 母语教育低效局面
    第三节 小学语文经典素读课的实施价值
        一、让学生做“有根”的传承人
        二、让教师做经典教育的文化人
        三、让学校成为有底蕴的书香校园
第二章 小学语文经典素读课的实践探索——以长沙市博才梅溪湖小学为例
    第一节 博才梅溪湖小学经典素读课实施的基本条件
        一、学校层面: 纳入常规与营造氛围
        二、教师层面: 教研与培训常态化
        三、学生层面: 培养习惯与激发兴趣
    第二节 博才梅溪湖小学经典素读课实施的基本情况
        一、经典素读课的教学目标
        二、经典素读课的教学内容
        三、经典素读课的组织方式
        四、经典素读课的主要策略
        五、经典素读课的评价方式
    第三节 博才梅溪湖小学经典素读的案例分析
        一、《幼学琼林·地舆(节选)》经典素读课案例及分析
        二、《唐诗选读·望天门山》经典素读课案例及分析
        三、《古文观止·醉翁亭记》经典素读课案例及分析
第三章 博才梅溪湖小学经典素读课的问题调查
    第一节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时间
        三、调查方法
    第二节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对经典素读课的认识状况
        二、经典素读课的开设状况
        三、经典素读课的教学状况
        四、经典素读课的评价状况
    第三节 问题的归类与呈现
        一、价值认识: 素读工具性与人文性失衡
        二、课程管理: 教材开发与课时保障不足
        三、教学策略: 素读课型与教学方法单一
        四、评价体系: 评价方式与评价标准随意
第四章 小学语文经典素读课的实施建议
    第一节 走出小学语文经典素读课的认识误区
        一、教师应重视经典素读的人文价值
        二、家长应摆脱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
        三、学校应克服功利化、形式化障碍
    第二节 科学合理地开设小学语文经典素读课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科学实施“二次开发”
        二、保证素读课的课时,纳入学校教学常规
        三、合理优化课堂结构,拓展课堂组织形式
    第三节 探索小学语文经典素读课的教学策略
        一、立足经典素读教学特点
        二、熟练驾驭各种素读课型
        三、丰富经典素读教学方法
    第四节 改革小学语文经典素读教学评价机制
        一、确保评价标准机制化
        二、推动评价方式多样化
        三、促进评价主体多元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0662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30662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b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