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语文生本课堂研究
本文关键词:王崧舟语文生本课堂研究
【摘要】:21世纪是新课改的推进阶段,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教师,王崧舟就是其中一位。凭借着高超的文本解读能力和诗意的课堂教学,王崧舟逐渐成为小语界的一颗明星。在获得越来越多关注的同时,王崧舟的课堂教学受到的争议也越来越大。有人陶醉在王崧舟诗意淙淙的情感课堂中,也有人批评他过分注重情感而忽略了语用教学。有人欣赏他行云流水般的教学过程,也有人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强势,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损害。总结争议当中的批评声,主要聚焦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上,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当前推行的生本教学模式的影响。因此,本文结合生本教育的相关理念,以王崧舟的语文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客观分析了他人及王崧舟本人对其生本课堂的看法,最后提出自己的一点见解。为了更客观地看待有关争议,笔者在采访、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展开课例分析,通过大量阅读王崧舟的教学实录和论文、专著等资料,写作了此文。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正文由四个章节组成。绪论主要论述了选题的缘由和意义,对国内外已有的生本理念研究进行罗列,对王崧舟课堂教学的正反面评论进行整理。此外,绪论还论述了研究目的,即生本视角透视王崧舟的课堂教学,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第一章,是后文写作的理论基础。本章对国内外生本教育相关理论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概括了生本教育理念影响下生本课堂的特征和取向。生本课堂特征包括基于学情设计与实施教学、唤醒学生学习主动性、倡导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式。生本课堂取向包括价值取向上的“生本”、师生关系上的“生本”及教学结果上的“生本”。第二章,是全文的重点之处。本章针对目前关于王崧舟课堂教学的讨论进行调查,采取访谈的形式收集一手资料。考虑到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性,访谈采取面谈、电话、微信等方式。访谈的主问题为两个方向,一是关于王崧舟课堂教学中的质疑点;二是对于小学生本课堂的看法。为增加访谈的说服力,笔者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概括其中主要的观点作为调查结果的支撑。第三章,是王崧舟本人对于生本课堂的理解。他人有发表看法的权利,本人也有辩驳的权利。为客观看待争议,双方的看法都应列入参考。因此,笔者在大量翻阅王崧舟著作和课堂实录的基础上,从师生对话、文本解读、师生共进三方面入手,论述了王崧舟关于课堂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及教学结果的看法。对话可以让课堂充满活力,但是要避免忽略学生主体的问答型对话和为追求形式热闹的无效对话。要找准师生在文本解读上的平衡点,让文本既能为教师所用,又能为学生所用。要注重师生双方的共同进步,这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第四章,是全文的创新之处。前面两章谈了他人及王崧舟本人对其生本课堂的看法,本章就在他们的基础上提出笔者的看法,既肯定了王崧舟在生本课堂建构上的积极做法,也用数据客观地指出其不足之处,最后概括了理想生本课堂的形态。文本解读权的分配不应非此即彼,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课堂里的对话不能只看到形式,更重要的是形式背后的启发。启发式的对话大多是生成的而不是预设的,课堂在生成中得到升华。此外,生本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得到发展,因此倡导生本教学不能只关注过程,更要看到结果。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客观评价了王崧舟课堂教学里的生本性,肯定了王崧舟在生本教学方面取得的成果,并期望他在今后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收获更多。另外,提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希望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深入探析,让研究更加成熟。
【关键词】:王崧舟 语文教学 师生关系 生本课堂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23.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绪论12-21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12-13
- (一) 王崧舟在小语界的地位12
- (二) 王崧舟课堂教学受到的争议12
- (三) 语文教学重视生本课堂的构建12-13
- 二、研究综述13-18
- (一) 关于生本理念的研究13-15
- (二) 关于王崧舟课堂教学争议的研究15-18
- 三、研究目的18-19
- (一) 了解王崧舟课堂教学内容及方法18
- (二) 生本视角透视王崧舟的课堂教学18-19
- 四、研究方法及内容19-21
- (一) 研究方法19
- (二) 研究内容19-21
- 第一章 生本教育与生本课堂教学21-30
- 第一节 生本教育理念概述及其背景分析21-24
- 一、生本教育的内涵21-22
- 二、生本教育的特征22-23
- 三、生本教育理念的背景分析23-24
- 第二节 生本教育理念影响下的生本课堂教学24-30
- 一、生本课堂特征25-27
- 二、生本课堂取向27-30
- 第二章 关于王崧舟课堂教学的讨论30-38
- 第一节 有关王崧舟课堂教学质疑声的调查30-31
- 一、调查的设计30-31
- 二、调查的实施31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31-38
- 一、关于王崧舟课堂教学的质疑点31-34
- 二、关于理想的小学生本课堂的愿景34-35
- 三、文献研究对于调查结果的支撑35-38
- 第三章 王崧舟对于语文生本课堂的理解38-49
- 第一节 对话,让课堂充满活力38-41
- 一、对话的前提是倾听38
- 二、对话的核心是理解38-39
- 三、对话的主体是学生39-41
- 第二节 找准文本解读的师生平衡点41-46
- 一、让文本为师所用42-43
- 二、让学生与文本对话43-44
- 三、师生共同浇灌,让文本开出智慧之花44-46
- 第三节 师生共进,谱写诗意课堂46-49
- 一、诗意课堂的实践策略46-47
- 二、精神相契,师生共进47-49
- 第四章 基于生本理念的王崧舟课堂教学反思49-69
- 第一节 师生对话:表演还是启发49-57
- 一、对王崧舟课堂对话状况的统计分析49-51
- 二、对统计分析结果的讨论51-55
- 三、师生对话的愿景:生成、升华55-57
- 第二节 文本主题发现:教师还是学生57-62
- 一、避免陷入文本解读一元论的泥淖58-59
- 二、文本解读权归谁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9-62
- 第三节 生本教学目的——过程还是结果62-69
- 一、关于王崧舟课堂教学生本程度分析63-67
- 二、理想生本课堂的形态67-69
- 结语69-71
- 参考文献71-74
- 致谢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自文;;船长——亦长亦师王崧舟[J];江西教育;2014年Z2期
2 谈永康;;基于学生的语文课——从课程角度评王崧舟老师两教《与象共舞》[J];小学教学设计;2011年16期
3 田述容;;窦桂梅、王崧舟的课堂缺了什么[J];四川教育;2012年10期
4 陈宝铝;;小练笔要做到“读”与“写”无痕融合——从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中的三次“小练笔”说起[J];新教师;2013年03期
5 潘俊亮;;简约,但不简单——听王崧舟教略读课文《与象共舞》[J];小学语文教学;2013年16期
6 周莉花;感悟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小珊迪》[J];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11期
7 朱建明,邱国英;心与心的碰撞 情与情的交融——听王崧舟老师执教《只有一个地球》有感[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4年06期
8 谭亚西;;要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由王崧舟教学《一夜的工作》想到的[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6年10期
9 陆雅美;;“极其简单”的细节,,“极不简单”的细腻——听王崧舟老师《一夜的工作》有感[J];教育科学论坛;2007年09期
10 赵建军;;白族经学巨擘王崧思想新探[J];大理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余靖静;孩子竞选“班干”,家长“拉票刷票”[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2 赵世鹏 吴加坚 本报特约记者 周林;有关学习的三则故事[N];解放军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卞爽;从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艺术视角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D];渤海大学;2015年
2 何文君;浅析王崧舟的诗化语文[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翔翔;王崧舟语文生本课堂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4 史婉笛;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思想研究[D];合肥师范学院;2015年
5 陈雨薇;王崧舟“诗意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6 崔文田;王崧舟文本细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7 冯吉丽;诗意语文探究及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实践[D];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591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759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