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协同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6 08:15
本文关键词:小学教师协同教学研究
【摘要】:协同教学是指教学系统中各要素在主体价值序参的调控下,自组织形成动态有序结构的教学理论体系。追溯其起源,杜威于20世纪30年代在芝加哥大学的实验学校首创互助性教学团队——协同教学成为计划性教育方式。后人称之为“八年研究”,虽然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后续却鲜有研究再去探讨此类议题。通过文献综述,我了解了国内外协同教学的现状,而我国协同教学在小学中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协同教学在小学的情况,寻求教师在协同教学出现的问题和归因,给出完善小学教师教学协同性的些许对策。文章正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小学教师协同教学的内涵与基本特征、小学教师协同教学的现状、小学教师协同教学存在问题的归因、完善小学教师教学协同性的对策。文章以协同学理论为基础,进行了协同教学的概念界定,分析其特征说明了为什么要开展协同教学;还通过对小学教师协同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指出小学教师协同心理缺乏、协同能力不强、协同路径不畅、认为协同教学会制造麻烦等问题。通过对其进行相关原因的分析,我从转变教师观念、到个人微成果保障、制度与平台双重建设四个方面对完善小学教师教学的协同性提出了具体化的对策。小学教师实行协同教学的方式可以在教学系统中步调一致,将有限的资源实现最优化,使教学系统构成合力,实现整体效应的最大化。同时协同教学作为教学理论体系,通过主体价值序参的调控,使教师、学生、教与学趋于内在统一,减少额外的耗散,促进教师的和谐成长。我们借助研究协同教学在小学中的推行情况,以期寻求实现协同教学的有效路子,同时也希望能促进教师们的合作与协调,优化教师间的群体文化,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协同教学 小学教师 合作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22.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绪论9-15
- 1.1 选题缘由9-10
- 1.1.1 选题背景9
- 1.1.2 选题意义9-10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0-11
- 1.2.1 研究目的10
- 1.2.2 研究意义10-11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11-14
- 1.3.1 国外的相关研究11-12
- 1.3.2 国内的相关研究12-13
- 1.3.3 研究趋势13-14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14-15
- 1.4.1 研究思路14
- 1.4.2 研究方法14-15
- 第二章 小学教师协同教学的基本内涵与特征15-19
- 2.1 小学教师协同教学的学理分析15
- 2.2 小学教师协同教学基本内涵界定15-16
- 2.3 小学教师协同教学的基本特征16-19
- 2.3.1 教学系统内教师活动目标序参结构的共同性16
- 2.3.2 教学系统内教师行动序参结构的一致性16-17
- 2.3.3 教学系统内教师能实现自组织性17-18
- 2.3.4 教师实现教学系统目标最为有效性18-19
- 第三章 小学教师协同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19-25
- 3.1 小学教师协同教学的现状19-20
- 3.1.1 课堂中教师协同教学的方式19-20
- 3.1.2 现行激励教师协同教学的制度20
- 3.2 小学教师协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0-25
- 3.2.1 协同教学会制造麻烦21-22
- 3.2.2 教师抵触协同教学22-23
- 3.2.3 教师协同教学路径不畅23-25
- 第四章 小学教师协同教学存在问题的归因25-31
- 4.1 教师协同教学成果归属难于明确25-26
- 4.2 教师发展序参结构的差异性26-27
- 4.3 教师绩效考核个体性的彰显27-28
- 4.4 教师协同教学成本高28-31
- 第五章 完善小学教师教学协同性的对策31-37
- 5.1 建立经验共享平台 ,提升教师协同效益31-33
- 5.1.1 建立共享文化,提升教师共享观念31-32
- 5.1.2 搭建网络交流平台,降低教师的成本32
- 5.1.3 开发项目平台,增强教师合作意识32-33
- 5.2 完善教学协同制度,保障教师的权利33-34
- 5.2.1 实行配套的管理制度33-34
- 5.2.2 确立人才培养制度34
- 5.3 加强团队考核方式,促进教师协同性的提高34-35
- 5.3.1 改进绩效考核,维护教师权益34-35
- 5.3.2 增加团队考核方式,提高教师参与积极性35
- 5.4 实行“微成果”奖励,,促进教师提升协同的创造性35-37
- 5.4.1“微成果”及其形式35-36
- 5.4.2“微成果”奖励的优势36-37
- 结语37-39
- 参考文献39-41
- 致谢41-43
- 附录A43-45
- 附录B45-47
- 附录C47-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越华;;“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管理方法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年06期
2 刘涛;徐世鼎;;对中小学教师“协同教学”效能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年05期
3 钱丹洁;张伟平;;国内协同教学研究述评[J];教学与管理;2012年15期
4 肖军飞;刘大伟;;协同学视阈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建探讨[J];教育探索;2012年02期
5 刘晓剑;;试论协同教学的团队建设[J];大学教育科学;2011年01期
6 崔晓虎;闫冬梅;;论新课程背景下如何重构教学评价体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7 刘迎春;;“协同教学”的理性分析与实践展望[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刘颖;;协同教学组织形式在综合课程中的实施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11期
9 陈珏玉;;课程统整理念下的小学协同教学实践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09期
10 靳远川;张晓蕊;;协同思维与协同教学[J];山西科技;2007年04期
本文编号:9224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922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