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京体育大学“高参小”工作中学生身体素质发展评估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3 06:24
本文对北京体育大学参与小学体育特色发展工作中学生身体素质发展进行评估研究,价值和意义在于促进北京体育大学参与小学体育特色发展工作有效进行的需要;在于提升北京市小学体育教育整体教学水平的需要;在于促进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发展的需要;在于促进体育院校有效参与中小学体育特色发展工作的需要。研究目的在于考察并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参与小学体育特色发展工作”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对其所支持的五所学校的一年级学生身体素质进行测试,以综合评估北体大“高参小”项目第一年在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方面的工作绩效。旨在,为小学体育特色发展工作有效进行提供理论参考,为后续相关评估研究提供铺垫和借鉴,亦为体育项目评估实践研究提供案例参考。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理清“高参小”工作的来龙去脉;确立身体素质评价指标;制定本文的评估方法。采用访谈法,了解“高参小学校”与“对照学校”之间的可比性及“高参小”工作覆盖面积和质量。应用相当对照组设计法,比较“高参小学校”与“对照学校”之间的前后测指标数据,以反映“高参小”模式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效力。实地测量法,收集学生身体素质指标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法,对指标数据进行检验。本文结论:(1)北体大“高参小”的使命是“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是本文研究提出基本假设的依据。基本假设即,若“高参小”工作内容设计合理,工作质量足够保证,工作量足够,则相对于高参小学校最近原来的体育教学与活动模式,更加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2)2014至2015年度“高参小”主体工作是校本课程建设,其中特色体操和趣味田径是主要建设的校本课程;并且专门组建的专家团队所选编的校本课程教材内容设计合理。(3)特色体操与趣味田径课程覆盖范围足够广泛、课程内容基本开展足够、师资力量足够雄厚、教学质量已基本达标,因此,北体大“高参小”工作质量足够保证。(4)校本课程板块建设基本成熟。“课外体育社团活动”板块课时量和覆盖面极为不足。(5)2014至2015年度的“高参小”工作模式相比于“高参小学校”最近原来的体育教学与活动模式,在50米跑、坐位体前屈、1分钟跳绳三项反映学生身体素质的指标中,未获得显示学生成绩提高的数据(6)仅主抓“校本课程建设”而忽视其他课程板块的建设。这是造成工作量不足并影响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市211工程院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页数】:60 页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是促进北京体育大学参与小学体育特色发展工作有效进行的需要
1.1.2 是提升北京市小学体育教育整体教学水平的需要
1.1.3 是促进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发展成长的需要
1.1.4 是促进体育院校有效参与中小学体育特色发展工作的需要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项目评估的综述
2.1.1 项目评估的概念
2.1.2 项目评估的方法
2.2 关于身体素质评估的研究
2.2.1 身体素质的概念
2.2.2 身体素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2.2.3 身体素质评估方法
2.3 文献综述对本文的意义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相当对照组设计法
3.2.4 实地测量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的思路和流程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根据“北体大参与小学体育特色发展工作的背景与使命”提出基本假设
4.1.1 参与小学体育特色发展工作的背景和总体要求
4.1.2 北京体育大学参与小学体育特色发展工作的目标任务与使命
4.1.3 本文基本假设
4.2 北京体育大学参与小学体育特色发展工作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
4.2.1 北体大参与小学体育特色发展工作的主要内容设计合理
4.2.2 北体大参与小学体育特色发展的工作质量足够保证
4.2.3 北体大高参小工作的课程板块及课时安排部署
4.3 “高参小学校”与“对照学校”原初体育开展情况的调查与比较,以确立“相当对照学校”
4.4 北体大高参小工作实施一年后学生身体素质变化情况的评估分析
4.4.1 评估目的与价值
4.4.2 评估方法的选择
4.4.3 评估指标及标准的选取
4.4.4 评估指标数据的收集
4.4.5 高参小学校与对照学校学生身体素质指标数据的比较分析
4.4.6 学生身体素质变化情况评估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机制 全面推动各地学校体育工作——教育部体卫艺司王登峰司长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J]. 体育教学. 2014(09)
[2]基于灰靶理论的大学生身体素质评估[J]. 刘汉生,张晓陆,首吉.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4(05)
[3]某校初中生身体素质评价指标刍议[J]. 蔡丹聃. 当代体育科技. 2013(01)
[4]身体素质概念新论[J]. 徐明俊,刘永福.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
[5]身体素质的概念阐释及其构成[J]. 张汉强,颜素珍. 社科纵横. 2008(11)
[6]欧美青少年身体素质测试[J]. 毕振旺. 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 2005(01)
[7]羽毛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追踪调查与分析[J]. 李涛,金广江,王淮勘,刘宏.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2(01)
[8]海口市中小学生身体素质评价标准的制定[J]. 李石光,马勇占.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1(03)
[9]高考体育加试中身体素质测试项目指标体系与评分方法[J]. 高力翔.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94(03)
博士论文
[1]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D]. 冯晓玲.北京体育大学 2012
[2]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 刘励.华中科技大学 2009
本文编号:9553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955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