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主义时代的教育封闭
本文关键词:相对主义时代的教育封闭 出处:《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我们身处相对主义时代之中。相对主义否认永恒之善,将善视为特定时空中的特定群体之善,认为不同群体的善都同样为真,人们应以开放之心平等地尊重它们。不过,一个深刻的悖论是,当相对主义否认了永恒之善和共同之善时,它的大开放就变成了大封闭。相对主义的教育视开放为唯一的美德,排斥永恒之善,这亦使得开放的教育走向了封闭。无论是就开设的课程、教育的方法,还是教师和学生的灵魂状态来说,都是封闭的。如何走出封闭,向古典教育开放是重要的路径之一。在古典的教育传统中,无论是政治哲学还是师生关系都朝向永恒之善,从而是开放的。
[Abstract]:We are in the era of relativism. Denies that eternal good, good will be regarded as specific groups in a specific space and time of the good, that different groups are equally good for it, people should open to the heart of equal respect to them. However, a profound paradox is that when relativism denies the eternal kindness and the common good, it becomes a big big open closed. Relativism education open for only virtue, rejection of eternal goodness, which also makes open education closed. Both courses, teaching methods,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the soul of the state, is closed how out of the closed, open to the classical education is one important path. In the classical educational tradition, whether political philosophy 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wards the eternal good, but from the opening.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国家一般课题“实践哲学视野中的教育学演变”[BAA130010]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在哲学的起源处,哲学被视为爱欲智慧或探究真理的学问,而智慧、真理是永恒的,它们不在流变的时间和时代之中。但问题是,人不是超时间的上帝,人得生活在时间之中,在时间之中去爱欲永恒的智慧和真理。这是矛盾的。不过,在黑格尔那里,真理也可以存在于时间之中,他在《法哲学原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长伟;;虚无主义时代的教育——韦伯《以学术为业》释义[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璐;;文化安全遭受威胁的后果及其内生性根源[J];国际安全研究;2014年02期
2 王进;;自由抑或德性——古典视野中《论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章研究兼论经典解释问题[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3 李长伟;;虚无主义时代的教育——韦伯《以学术为业》释义[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年03期
4 常艳芳;关晓梅;;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创建与创新的路径选择[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5 金玲攀;;后技术时代的人文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13期
6 韩升;谢丽威;;西方共同体主义及其中国意义[J];桂海论丛;2014年05期
7 赵思曦;;现代教师职业价值颠覆的三重面向——基于柏拉图洞穴之喻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8 姜寒玉;司怀军;魏小红;王丽;文义凯;;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7期
9 宋向楠;;当社会遮住了大学的理性双眸——《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视阈下的高等教育观[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5年01期
10 翟志勇;;慕课(MOOC)时代的通识教育[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桂;教育的超越:走向他者的自我[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罗辛谷;贵族激进主义的文化政治[D];复旦大学;2012年
3 陈军;个体要素和社会要素的再平衡[D];吉林大学;2014年
4 王涛;比较教育认识论[D];西南大学;2014年
5 黄晓波;马克思社会资本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6 黄晓珊;“共在”的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7 邵晓军;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问题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8 杨建朝;自由成“人”:人性视角的教育精神[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9 徐芳;自由教育与女性自主意识的唤起[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10 陈影;吉卜林小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胡晓璇;“以人为本”的美术教育[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孔涵;伦理学视野下的电视媒体播音主持人员行为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3 俞郴;试论当前我国古典—永恒主义课程的理论与实践[D];贵州师范大学;2014年
4 丁慧琳;论尊严[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5 林瑾;在古典和现代之间[D];浙江大学;2014年
6 赵宁;关于HTML5网页异化现象的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7 徐骞;现阶段我国通识教育价值导向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8 彭志;托克维尔限权思想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长伟;;现时代教育精神的理性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文军;教育传统与传统教育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邬志辉;教育创新与教育自觉[J];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22期
3 肖仲杰;论教育现代化与高校素质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4年03期
4 蔡红梅;论科技主体的教育环境[J];江南论坛;2004年04期
5 何旭明;胡弼成;;中国教育传统中的功利取向及其当代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年06期
6 谢广山;三门峡民间教育传统与素质教育发展现状[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刘畅;;谈语文教育传统的失落和反思[J];柳州师专学报;2006年01期
8 赵生玲;邵文霞;;傅斯年对中国教育传统的现代性的探讨[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吴秋菊;;略论幼儿人文教育[J];甘肃农业;2006年05期
10 余俊;;从制度层面解读传统及现代“人文教育”[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方艳;;浅谈创新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2010年
2 陈时见;;雷沛鸿教育改革论的宏观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杨长清;;浅论古代学习思想与素质教育[A];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C];2000年
4 杨叔子;;实施素质教育,造就爱国创新人才[A];《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张雪蓉;;试论先秦儒家教育的人文主义传统——中西比较的视角[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苏省羊尖高级中学 陈平;谈目前美术教育中的几个问题[N];美术报;2007年
2 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李杰;立足苏州文化 创新苏州教育[N];苏州日报;2010年
3 上海祥能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吴英杰;设立教育保险公司现实可行[N];上海金融报;2013年
4 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 陈思和;人文教育的位置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01年
5 陈文博 钟秉林;坚持与时俱进 推进教育创新[N];光明日报;2002年
6 林金辉;加快教育创新进程[N];光明日报;2002年
7 石南平;大力推进教育创新[N];江西日报;2002年
8 清华大学教授 钱逊;论加强“做人”的教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9 朱新梅;教育公平不是“齐步走”[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刘应阶;推进素质教育关键要转变观念[N];联合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梁清;批判与扬弃:教育异化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胜利;教育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3 赵立波;人文发展与通识教育问题初探[D];复旦大学;2008年
4 时海燕;聆听窗外声音:归返教育原点[D];苏州大学;2009年
5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荣伟;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D];苏州大学;2006年
7 颜士刚;技术的教育价值的实现与创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保强;教育格言及其现实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义平;教育与文化互相作用形态分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2 焦建英;我国网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及其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叶前进;梁启超的教育现代化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程洁如;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功能诠释[D];暨南大学;2010年
5 陈秋兰;传统与变革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薛源;语文教育的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庆守;实践教育的历史反思与现行改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文涛;客家宗族的教育习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9 邵清隽;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10 杜晓明;教育异化之哲学思考[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4年
,本文编号:14180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418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