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德育的现实困境与出路:从“道德之应当”到“德育之应当”

发布时间:2018-01-25 10:20

  本文关键词: 德育 知行统一 道德情感 道德价值 道德困境 出处:《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德育工作者长期以来受困于学生的"道德应当"如何实现,纠结于学生在道德上"应当"何为,苦恼于学生缘何"知而不行",从而使这种道德之"应当"所关联的知行问题成为德育的现实困境。德育的知行问题绝不是简单的学生道德应当与否的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德育整体思路和德育顶层设计的系统问题。德育要走出知行困境,除了从对象、环境、历史等若干客观因素上考虑外,还应更多地从整体上用系统的思维探讨,如何从理念上转变德育的思路,如何从实施策略上改进德育的设计和机制。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moral education workers have been beset by the students'"moral should" how to achieve, entangled in the students "should" in the moral "should", suffering from the students why "know but can not". So that this kind of moral "should" related to the question of knowing and doing becomes the realistic dilemma of moral education. The problem of knowing and doing in moral education is not a simple question of whether students should be moral or not. It is a systematic problem related to the whole train of thought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top design of mo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should get out of the dilemma of knowing and doing, besides considering some objective factors, such as object, environment, history and so on. We should also discuss how to change the idea of moral education and how to improve the design and mechanism of moral educ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implementing strategy.
【作者单位】: 绵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立项课题“新媒体视域下高校隐性道德教育创新研究”(2015LX161) 四川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中心课题“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以绵阳为例”(SCQSN2014B02)
【分类号】:G41
【正文快照】: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十八大又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为今后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立德树人,“德”字为先,德育为教育之首。但是,这一理念在当前教育实践中的实施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表现在学校德育历经多次改革虽然取得了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樊浩;;伦理道德能为价值共识贡献什么[J];道德与文明;2014年04期

2 黄华;;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道德认同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07期

3 刘同舫;;康德道德观及其对现实道德教育困境的开解[J];教育研究;2014年04期

4 仲建维;;德育评价应超越量化取向[J];教育研究;2014年05期

5 张华;;道德的课程改革与民主的课程领导[J];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04期

6 陈飞;;道德教育话语权探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9年01期

7 樊浩;;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状况及其精神哲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颖;;交往实践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2 李昌麒;李永成;;科学发展观与政府角色定位的经济法思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3 陈正华,贺轶玲;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朱寿兴;;网络文学的公共空间建构与文学网站的使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周冬平;;从康德的法哲学看法律与道德的关系[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张传文;黄邦汉;;儒家吏治伦理与现代吏治伦理的差异刍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李雪彦;;政治认同: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龚群;康德、黑格尔主体哲学的内在困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李海红;;建构主义翻译研究对读者主体的观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李雪彦;;政府认同的二维理论探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强;;道德资源整合与网络道德建设[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李义天;;运气究竟有多重要?——美德伦理视野中的运气问题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代峰;;论康德的尊严观[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丁成际;;儒学与当代日常生活伦理[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赵祥禄;;“仁”与“绝对命令”——孔子与康德的道德人生观比较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王青原;;人文奥运中的和谐意蕴[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8 杨伟清;;社会公德:范围与特征[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9 戴茂堂;李家莲;;当今国内伦理学史研究的情感缺失[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戴艳军;刘则渊;;论科学技术的道德评价[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5 钱玉英;制度建设与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D];苏州大学;2010年

6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淑辉;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芳;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看译者主体性的变化[D];河北大学;2009年

2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燕玲;关联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王军;城市社区主体互动困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柳克方;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韩红梅;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对教育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9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伟;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学习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2 郭毅然;;交往理性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更新[J];理论与改革;2007年01期

3 邢思珍;社会学视角下的教师话语权[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07期

4 张华;;道德的课程改革与民主的课程领导[J];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04期

5 钱广华;开放的康德哲学——重读“物自体”[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6 樊浩;“实践理性”与“伦理精神”——基于黑格尔道德形而上学理论资源的研究[J];哲学研究;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继允;;知行统一学为先[J];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Z2期

2 严俊雄;试论加强大学生的知行统一教育在文明校园建设中的重要性[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3 张琦;王淑英;;《青少年修养》课考试应力求知行统一[J];中学政治课教学;1983年05期

4 肖建宇;技校德育工作应当遵循知行统一的原则[J];现代技能开发;2000年01期

5 丁国荣;美育:实现道德建设知行统一的有效手段[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张春玲;论未成年人道德的知行统一[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王诤;技校政治课与素质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8 潘秀华;郭丽娟;韩胜利;张冬冬;刘彦琴;;从知行背离到知行统一——关于编辑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年02期

9 韦筱青;罗莹;方坚伟;;全程知行统一动态计分考核方式的探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实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13期

10 康九星;;知行统一,破解课堂教学尴尬[J];语文建设;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晓云;;注重知行统一是“两课”改革的关键[A];思考与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论文集[C];2005年

2 张占军;;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教学案例[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案例展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莫志强;市政府办 强化六个意识 做到知行统一[N];闽西日报;2008年

2 戴忠喜;法官自律贵在知行统一[N];江苏法制报;2005年

3 金炎;做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N];光明日报;2001年

4 刘林福;在知行统一中破障前行[N];解放军报;2013年

5 何顺进 王体正;知行统一:保持先进性的实现途径[N];湖北日报;2005年

6 当阳市干溪中小学 徐艳霞 夷陵区小溪塔三小 罗军华 点军四中 刘军;怎样引导学生知行统一[N];三峡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司彦文邋通讯员 胡志华 朱光耀;“知行统一”大舞台[N];解放军报;2008年

8 ;贵在知行统一[N];文汇报;2014年

9 刘永路;做知行统一的表率[N];光明日报;2007年

10 顾玉健 陈高龙;在知行统一上下功夫[N];解放军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若征;“学思结合与知行统一”的数学学习案例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626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4626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9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