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大学生心理困乏问卷的初步编制(英文)

发布时间:2018-03-09 03:35

  本文选题:大学生 切入点:认知困乏 出处:《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探索大学生心理困乏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的编制。方法:运用开放式问卷、半结构访谈和内容分析相结合的质性研究方法,与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等相结合的量化研究方法,发放1500份问卷进行初测,再对1000名大学生进行正式施测,并对122名大学生间隔四周后进行重测。结果:心理困乏量表由17个项目构成,包含三个维度(认知困乏、情绪困乏、控制感困乏)。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拟合指标(χ2/df=1.693,NFI=0.912,RFI=0.901,CFI=0.942,RMSEA=0.050),总量表及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为0.881~0.738,重测信度为0.854~0.798;心理困乏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在0.317~0.388间(绝对值),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在0.459~0.793之间(绝对值),心理困乏各维度及总分与效标(Maslach倦怠量表-学生版)的相关系数在0.465~0.819之间(绝对值)。结论:大学生心理困乏由认知困乏、情绪困乏、控制感困乏三维构成,大学生心理困乏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the compilation of the scale. Methods: using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of open questionnair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and content analysis. Combined with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a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 was used to send out 1500 questionnaires for initial tests, and then to conduct formal tests on 1000 college students. Results: the mental distress scale was composed of 17 items and included three dimensions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distress). The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cale had a good fit index (蠂 2 / df/ dfr 1.693 / NFI 0.901 CFI 0.942 RMSEAA 0.050),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of the total quantity table and each dimension was 0.8810.38, the test-retest reliability was 0.8540.798.The correlation among the dimensions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was 0.3170.388 (absolute value, each of them).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dimension and total score was between 0.459and 0.793 (absolute value, mental distress dimension, total score and Maslach Burnout scale-student version) in the range of 0.4650.819 (absolute value = 0.455-0.819). The scale has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作者单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
【基金】:Suppor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planning fund(College Students’positiv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Research)(12YJA710059)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Research on Exercise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Mental Staleness in College Students)(K5051299013)
【分类号】:G449;G64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夏岚;王见荣;梁妃学;李伟龙;郭劲松;邓亲恺;;基于生理信号的精神疲劳评估[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2 赵永峰;;体育锻炼抗抑郁的研究进展[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3 张连成;李四化;刘羽;;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理论研究进展述评[J];体育学刊;2014年01期

4 张莹,甘怡群,张轶文;MBI-学生版的信效度检验及影响倦怠的学业特征[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年04期

5 谭树华;郭永玉;;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的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05期

6 陈艺华;叶一舵;王丽馨;梁世钟;孙洁;;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7 黎建斌;;自我控制资源与认知资源相互影响的机制:整合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甘怡群;奚庄庄;胡月琴;张轶文;;核心自我评价预测学业倦怠的新成分:集体自尊[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2 钭启升;;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期

3 张爽;曾又其;杨妮花;吴闻川;;大学生网络沉迷成因及其辅导策略[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杨骁勇;于蓉;;民航空勤人员工作倦怠现状实证分析[J];甘肃科技;2010年14期

5 刁万祥;于化青;金仲品;;职业倦怠症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6年04期

6 王雅倩;邹志超;;高中生学习倦怠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0年02期

7 朱昭红;马骁;张俊峰;;心理疲劳对认知控制和动机影响的外周生理机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06期

8 文敏;甘怡群;蒋海飞;杜婉婉;杨向荣;陈怡廷;郑晶晶;龚新玲;;成就动机与学业倦怠、学业投入:未来取向应对的纵向中介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9 雷星星;魏文斌;;基于心理资本的员工工作倦怠问题的应用和启示[J];改革与开放;2014年01期

10 王丽平;韩二伟;黄娜;;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员工敬业度的跨层次影响——基于组织嵌入和心理授权的中介作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吴继红;赵璧全;王玲;;绩效管理认知对高校中层干部敬业度影响实证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2 曾垂凯;时勘;;IT员工的工作需求、工作资源与工作倦怠[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周毅刚;郭玉江;刘洋;;高校教师体育锻炼与工作倦怠相关研究[A];第九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刘洋;周毅刚;郭玉江;;体育院校师资队伍工作倦怠及工作满意感研究[A];第九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王颖;杨胆;;减轻护理工作压力增进护士职业幸福的研究进展[A];2014年河南省心血管疾病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6 施丹丹;陈为玮;;关于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分析[A];《体育科研》2008年第3期(总第111期)[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悦;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及影响机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2 金海水;东北地区农村居民休闲行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3 索涛;个体人格特质对跨期决策的影响及其神经基础[D];西南大学;2012年

4 李四化;心理疲劳下运动员反应效果监控的ERP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5 杨博;长时间持续警戒任务下脑力疲劳对前注意和注意加工能力影响的ERP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6 许长勇;大学生专业承诺对学习投入和学习收获影响机制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3年

7 从奎;组织气氛与员工反馈寻求行为间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8 吴凤芝;长航人员心理疲劳的中医学认识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9 李晓艳;顾客侵犯对服务员工离职意愿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朱仁崎;组织公平对部队军官工作行为影响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原涛;上海青年知识员工工作倦怠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高东丽;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自我和谐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韩小慧;男性犯罪青少年的教养方式和自我控制[D];河南大学;2011年

4 陈晓怡;中学英语教师工作满意度及职业倦怠关系探析[D];西南大学;2011年

5 鞠颂;大学生学业倦怠、完美主义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金娥;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投入、学习倦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胡俏;中学生学习倦怠结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瑞;北京地区医药卫生系统公务员工作压力源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9 陈燕;对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唐玉成;国家优秀女子投掷运动员冬训期间身体机能的生化指标监控[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淑芬;俞国良;王良玉;;关于运动员倦怠的研究述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2 李钢;尹剑春;;太极拳运动对女大学生心境以及安静状态下β内啡肽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3 张连成;张力为;刘嘉蕙;刘浩;;运动员心理疲劳与运动动机之间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4 付慧鹏;赵小会;;运动对抑郁症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3年06期

5 刘海军;赵安全;;体育疗法对轻中度抑郁症的疗效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06期

6 李旭;刘皓;;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培养的对策探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年07期

7 夏朝云,王东波,吴素琴,叶剑辉;自杀意念自评量表的初步制定[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8 张春丽;刘丽娟;;运动锻炼对老年人抑郁程度的影响[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3年02期

9 张宏,严隽陶,徐俊,吴信忠,严振;静力训练对大鼠β-内啡肽及POMC基因表达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10 李龙军;;低温有氧游泳运动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玉侠;自控锻炼对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机体免疫机能影响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2 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军;广州地区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及生活意义感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2 赵菊;人际关系满意感的结构与测量[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虎军;试论学生心理教育[J];邯郸师专学报;2000年02期

2 曾勇军;学生心理与德育工作[J];学习导报;2000年07期

3 沃建中;教师素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4 薛粤亨;学生心理需要被忽视,是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成因[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8期

5 陈福贤;李耀平;;当前青年学生心理嬗变问题探讨[J];中国电子教育;2002年03期

6 陈如;当前学生心理负担过重问题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年01期

7 周春开;关于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年03期

8 廖道生;学业不良学生心理的矛盾性及其教化策略[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9 龚世星,江立成;把握大学生心理新特点,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彭淑兰;对中职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4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红东;;教师尊重学生是学生心理的需要[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2 宋歌;;论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彭丽华;;中专学生心理特征调查[A];首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罗青姣;;关注学生心理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5 李飞;臧永军;张爱红;;关于构建高校一年级学生心理危机防控体系的几点思考[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6 高晓婴;;基于高校BBS浅谈学生心理危机及有效调控初探[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教育科学与边缘科学分册)[C];2013年

7 徐璐;全莉娟;;大学生心理求助调查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8 王竹红;朱云;;小学中年级学生心理异常行为观察与思考[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年

9 刘惠莲;;谈当前学生心理负担过重的原因及减负对策[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年

10 胡彬;;“贵族类”(民办)学校普通班学生心理之分析[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继刚;经验显示:学生心理教育至关重要[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邓清平 重庆市酉阳县实验小学;谈减轻学生心理负担[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冉茂奇;注重学生心理教育[N];重庆日报;2000年

4 山东省长岛县北长山中心小学 顾雁群;根据学生心理 选择家访方式[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刘静;重视学生心理需求[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6 北京小学 张爱云;武术课要抓住小学生心理[N];中国体育报;2003年

7 江芸涵;班主任要“走进学生心理”[N];四川日报;2007年

8 贾建厅;教育要注重学生心理环境建设[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5年

9 深圳商报记者 邓小群 江惠萍;深圳学生心理危机低龄化[N];深圳商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陈丹;高校应注重学生心理教育[N];通信信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向秀英;中小学学生心理虐待及受虐学生心理健康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秦永超;大学生心理需要现状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徐焕芳;高校学生心理危机评估及现状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3 魏萍;大学生心理求助与应对效能的关系[D];河南大学;2008年

4 张慧媛;ELT课堂中教师的消极行为对学生心理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贾红媛;寄宿学校学生心理热点问题及教育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娜;ZS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契约的结构及其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868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5868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4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