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大学堂进士馆毕业学员考述
本文选题:西学 切入点:科举 出处:《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了格致实学、陶铸人才,清末最后两科进士被要求进入京师大学堂肄业,于入职之前接受西学教育,大学堂因此专设进士馆。1906年8月,科举已停,不再开进士,馆内学员不继,难以久存,因此变通进士馆办法,将甲辰科进士学员资送日本游学,癸卯科进士仍留馆中直至毕业。1907年初,进士馆迎来第一批,也是唯一一批馆内毕业学生,共计内班77人,外班28人。以内班毕业学员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变革时代的职业与人生选择,勾勒其作为"过渡社会群体"的特定影像,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变革时代中国所经历的冲突与熔融。
[Abstract]:In order to be able to learn, Tao Ching, the last two subject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ere asked to study in Beijing University and received western education before entering the university, so the university set up a special Jin Shih Hall. In August 1906,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was stopped and no more Jin Shi was opened. The students in the museum were unable to survive for a long time, so they changed the way to enter the museum and sent them to Japan to study. Kui Mao-ke students remained in the museum until the beginning of 1907, when the Jin Shi Museum ushered in the first batch, and it was also the only group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museum. A total of 77 students from the inner class and 28 students from the outside class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of the study, and their career and life choices in the era of change were analyzed, and the specific images of them as "transitional society groups" were outlined. It can reflect the conflict and melting of China in the era of change.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现代政治学学科和学术发展的起源、演变与发展研究”(12AZZ002)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5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青;徐谦传略[J];民国档案;1987年02期
2 何丽芳;方骏;;赖际熙与早期香港中文教育的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3 李志英;《光绪朝东华录》研究[J];近代史研究;1986年05期
4 朱腾;;清末日本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研究[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5 程皓;;晚清进士张恕琳生平事迹考述[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田青刚;;陈善同与《重修信阳县志》[J];兰台世界;2011年16期
7 韩策;;师乎? 生乎? 留学生教习在京师大学堂进士馆的境遇[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8 周君闲;;晚清进士馆述略[J];文教资料;2007年07期
9 王敏;;关于日本法政大学清国留学生法政速成科与辛亥志士的考察[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沈慧瑛;;陆鸿仪档案[J];中国档案;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凌;;试论清代两湖地区造纸业[J];出版科学;2009年02期
2 赵艳玲;《光绪朝东华录》及其史料价值[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9年01期
3 程爱军;田经兵;;学分制改革与高校学籍管理制度[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2期
4 冯江;梁励韵;;城市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佛山为例[J];城市问题;2006年08期
5 张小芹;张文棋;;改革开放30年福建农业保险的变迁与展望[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梁念琼;;改革开放30年佛山文化的四大跨越(1978~2008)[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戴黎刚;;福州话声母类化例外的原因[J];方言;2010年03期
8 鲍宁;;清末京师大学堂建设中的房地产问题研究[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3年02期
9 苗丽;;略论近代社会转型中夏同煝法政理念及教育实践[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8期
10 刘军;;近代武汉教会书院述论[J];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郑杰;;“联大”与“临大”:北大复员后的校园生活、关系与网络[A];第十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贞;清代至民初“虞初”系列选集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王晓云;天方之经与东溟水土:闽台回族历史与伊斯兰文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杨士泰;清末民国土地法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4 吴薇;近代武昌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5 陈健;留学教育与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宪政体制构想[D];南开大学;2013年
6 宋声泉;民初作为方法—本土视域中的文学革命[D];南开大学;2013年
7 李浩泉;民国时期北京大学学生社团活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陈元;民国时期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白明亮;文化、政治与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10 段晓亮;郑天挺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冲;城市中心区公园防灾避险功能空间改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陈宏铭;拟建福建泰宁—建宁高速公路评价区植被及物种多样性分析与评价[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文晖;泉州市鸟类物种多样性及其空间格局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4 黄启韩;福建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研究(1949-1976)[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里;1926-1928年两湖妇运组织者群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黄淑忠;中外旧约章与晚清闽台社会[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7 邹明贵;近代福州商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楠;文学中的武汉[D];西南大学;2013年
9 陈庆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立高等教育就学援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10 潘清;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贺跃夫;清末士大夫留学日本热透视——论法政大学中国留学生速成科[J];近代史研究;1993年01期
2 车行健;;胡适、许地山与香港大学经学教育的变革[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翟海涛;;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与清末的法政教育[J];社会科学;2010年07期
4 郭卫东;;西方传教士与京师大学堂的人事纠葛[J];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5 骆伟;;弘扬国粹 坚持不懈——香港学海书楼开展国学讲座历程、内容和特点[J];图书馆论坛;2007年06期
6 周君闲;;晚清进士馆述略[J];文教资料;2007年07期
7 宋方青;;科举革废与清末法政教育[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刘保金;陈善同评传[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9 程美宝;庚子赔款与香港大学的中文教育———二三十年代香港与中英关系的一个侧面[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策;;师乎? 生乎? 留学生教习在京师大学堂进士馆的境遇[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2 刘晓琴;晚清归国留英生的奖励与任用(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16088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608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