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义务教育统筹发展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9-02-17 09:03
【摘要】:推进义务教育统筹发展,是实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当前,推进我国义务教育统筹发展,要切实提升中央政府的引导能力与调控积极性,强化省级政府作为义务教育统筹发展的主体责任,理顺省级政府与市县乡级政府在义务教育统筹方面的事权关系,以降低义务教育统筹发展的制度运行成本;在义务教育统筹发展决策过程中合理运用社会智力,引入社会资本,吸纳社会力量,以扩大义务教育统筹发展社会力量的参与;将义务教育统筹发展的相关政策与制度上升至法律层面,在法律层面规定好义务教育统筹主体的责权关系,理顺政府间委托代理关系,以提升义务教育统筹发展制度的权威性;合理限定政府统筹角色,建立统筹效果评价机制,健全统筹发展问责机制,以突破义务教育统筹发展的路径依赖。
[Abstract]:To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to realize the equalization of national basic public services. At presen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China, it is necessary to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guiding ability and regulatory enthusiasm, and strengthen provincial governments as the main responsibility for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To straighten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vincial government and city county and township government in coordinating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order to reduce the operating cos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as a whole; I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the rational use of social intelligence, the introduction of social capital, the absorption of social forces, in order to exp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ocial forces; The related policies and systems of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should be raised to the legal level,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ponsibility and the power of the subjects of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should be stipulated in the legal level, and the principal-ag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s should be straightened out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authority of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system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order to break through the path dependence of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the role of government should be rationally limited,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overall planning effect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the accountability mechanism of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发展效果评价与推进研究”(CFA110126),负责人盛明科
【分类号】:G52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韩晓燕;张彦通;李汉邦;;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变迁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薇薇;;高校教学评估的成本效益分析——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36期

2 梁星;王金凤;陈智;;基于审计控制视角的我国高校制度改革框架思考[J];齐鲁珠坛;2013年06期

3 董有志;;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困境与出路——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01期

4 王红;;建立院校评估制度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17期

5 李萌;;2002~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评估舆情调研[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6 盛明科;刘叶;;政府绩效信息失真机制及规避路径研究——以新制度经济学为视角[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薛嘉春;区域基础教育资源整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卢晓梅;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卢晶;专业认证制度的治理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刘淑芸;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重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5 张正严;中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演变研究(1949-2011)[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静;美国高等教育认证体系中的民间组织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蔡智辉;我国转型时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黄杰;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变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董有志;对高等院校评价认证机构的认可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余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2年

6 王鸿;区域制度环境对辽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作用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7 武文雯;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陆燕飞;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评估制度变迁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9 戴娜;政府绩效评估信息失真及其防范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4年

10 杨托;乡镇政府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及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战军,孙锐;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演进趋势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6期

2 贺武华,高金岭;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变迁理论解释[J];江苏高教;2004年06期

3 邓晓春;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01期

4 杨晓江;试论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建立[J];云南教育;2002年2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强;试论路径依赖与竞争优势[J];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09期

2 陈孝兵;路径依赖与体制跃迁──兼述中国经济体制渐进式变革[J];新东方;2001年04期

3 李辉亿;公平与效率的衡量、结合与路径依赖——兼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J];求索;2003年05期

4 徐迅雷;;贪官迷信的路径依赖[J];观察与思考;2004年15期

5 史云峰;制度变迁与西藏现代化进程[J];西藏研究;2005年01期

6 赖勤学;利益集团与中国股市改革的路径依赖[J];龙岩师专学报;2005年01期

7 陈鹏飞;;试谈“路径依赖”理论对学校教育的几点启示[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薛丹芝;;企业成长中的路径依赖及其突破[J];统计与咨询;2009年05期

9 韩朝胜;;区域创新:从路径依赖走向路径创造[J];求索;2010年01期

10 张雄;;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变迁与路径依赖[J];商业时代;2010年2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照云;胡大立;洪晓星;;企业成长的路径依赖与克服[A];中国企业持续成长问题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雄军;;路径替代:基层政府改革的模式选择分析[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3 肖建华;游高端;;地方政府环境公共服务供给的路径依赖与创新[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岳蓉;王雪峰;;遵义市基层民主发展的路径依赖与路径选择研究[A];遵义市基层组织与基层民主建设研究[C];2012年

5 姜劲;徐学军;;CAS视角:从路径依赖到路径创造[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罗文剑;;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制度供给问题之窥探[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周飞雪;;制造业企业创新知识的路径依赖分析研究[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8 严清华;刘穷志;;市场秩序的诚信维系及其路径依赖偏好[A];与时俱进 开拓进取(下)[C];2002年

9 董志凯;;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计划经济管理的若干问题(1953—1980)[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课题组;李亚新;刘明;徐迎军;;我国外汇管理领域实行主体监管制度问题研究[A];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践(2010)[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郭建军;走出发展的“路径依赖”[N];河南日报;2005年

2 王子鹏;路径依赖、渐进模式与短期行为[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3 关健;增值分销的路径依赖与模式创新[N];电脑商报;2007年

4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李义平;经济体制选择的路径依赖[N];人民日报;2007年

5 张志前;从“路径依赖”看美股和H股对A股的影响[N];上海证券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肖卓;跳出路径依赖[N];人民邮电;2009年

7 贵州财经学院副院长、教授、经济学博士 张晓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避免“资源路径依赖”[N];贵州日报;2010年

8 沈士光;克服权力路径依赖[N];学习时报;2010年

9 杜旭宇;路径依赖与中国改革的渐进战略[N];发展导报;2001年

10 杜旭宇;与时俱进的发展观[N];发展导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马耀鹏;制度与路径依赖[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傅沂;产业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武健鹏;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路径创新研究:基于政府作用的视角[D];山西财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梅可玉;复杂性哲学视野下的路径依赖思想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2 尧凤仁;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刘治隆;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路径依赖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王芬;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路径依赖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宋玲;公司治理的路径依赖分析[D];暨南大学;2006年

6 王强;国企改制中的路径依赖与制度场冲突[D];吉林大学;2007年

7 周宏燕;现代日本企业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李璐;韩国政治转型的路径依赖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9 彭顼;路径依赖与中国政府新公共管理取向的职能改革[D];广西大学;2007年

10 王孝海;我国大部制改革面临的路径依赖及其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249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4249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f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