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赫尔巴特学生观的再认识
发布时间:2020-05-25 23:02
【摘要】: 赫尔巴特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学生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尊重学生为出发点的,但人们却常把他作为压制学生的代表而妄加批判。这主要表现在: 从教学和学习的基点出发,赫尔巴特提出兴趣说,详尽阐述尊重学生兴趣的重要性并主张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创立“四阶段教学法”,目的在于使教学更容易进行,从而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提倡“儿童的管理”:给予学生最大程度的自由,但不应对学生放任自流;而很多人认为:赫尔巴特只主张强迫学生学习,四阶段教学法是僵死不变的教条,管理更是压制学生的罪魁祸首。 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赫尔巴特提倡学生对多种学习方法的灵活运用,而很多人认为赫尔巴特只主张死记硬背。 在学生学习的归宿上,赫尔巴特主张学生在享受现实的同时不能放弃对未来的追求,强调两者的和谐。而很多人认为赫尔巴特只主张以成人的标准强迫学生为将来而学习。 在学生学习的目的上,赫尔巴特进一步主张学生是为生活而学习,,并且只有在生活当中才有真正的学习。而很多人认为赫尔巴特只主张向学生灌输纯粹的书本知识。 在社会和个人的关系上,赫尔巴特提出教育独立论,认为只有教育独立,学生才能真正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学习。而很多人认为赫尔巴特只从社会性一面强调教育要为国家培养忠臣和顺民。 在办学主体上,赫尔巴特主张学生的学习不能只寄托在教师身上、学生的发展不能只局限在学校,这就打破了从夸美纽斯以来的“教师万能论”,而很多人认为赫尔巴特只重“教”不重“学”。 人们对赫尔巴特学生观的误解,不仅掩盖了赫尔巴特学生观的客观性,更掩盖了其真正的历史价值,这是对赫尔巴特整个教育思想的亵渎!所以本文通过介绍赫尔巴特整个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以此分析赫尔巴特学生观在中国教育界受到误解和批判的原因,并基于赫尔巴特原著逐一展现其学生观的表现,从而证明中国教育界对赫尔巴特的学生观的确存在着很深的误解。这样不仅澄清了人们长期以来的误解,而且可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赫尔巴特学生观的内涵及现实意义,从而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提供精神支持和实践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G424-06
本文编号:2680871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G424-06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金柱伟;高原;;学生观研究述评[J];教育科学论坛;2013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姜文郸;赫尔巴特兴趣教育思想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808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680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