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在豫剧中的流淌—三代中原乡村人生活中的遭遇
发布时间:2017-04-02 09:10
本文关键词:道德教育在豫剧中的流淌—三代中原乡村人生活中的遭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于日常生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道德教育,既是道德、又是教育,同时也是道德和教育的统一体,道德不会脱离人的生活而存在。因此,对中原乡村农人道德教育进行考察,一定要回到中原乡村农人的日常生活中去。豫剧作为中原乡村社会土生土长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着乡村文化道德伦理观念,同时也在乡村社会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道德教育的角色。因此,中原乡村农人的道德伦理观念的形成深受豫剧的影响。本文借助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的视角,把豫剧作为遭遇的切入点,剖析中原乡村道德文化在爷爷、孙女(我)以及重孙(我小侄子)三代中原乡村农人身上的不同表现。第一章从总体讲述农耕文明的道德教育底色是大悲与大喜。第二章,结合中原自然、人文、历史的实际情况分析豫剧的产生。第三章结合相关教育学、人类学理论,论述豫剧为什么可以在乡村社会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第四章通过教育叙事的方式还原爷爷、我以及小侄子三代人真实的乡村生活。第五章通过教育叙事的方式,以豫剧为切入点,分析以豫剧为代表的中原乡村道德教育在爷爷、我、小侄子三代人的不同影响。第六章通过分析认为,在如今的中原乡村社会中,以豫剧为代表的乡村道德教育和乡村教育遭遇同样举步维艰的命运。本文主要是以爷爷、我以及小侄子三代中原乡村农人为研究对象,以中原乡土文化中土生土长的豫剧作为遭遇的切入点,分析以豫剧为代表的中原乡村道德教育在不同时代的发展状况,试图从动态的角度理解中原农耕文明下道德伦理观念的发生、发展的状况。
【关键词】:遭遇 乡村道德教育 豫剧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41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4
- 中文文摘4-9
- 绪论9-15
- 第一章 大悲与大喜:农耕文明的道德教育底色15-23
- 第一节 中国人是伦理道德无可救药的现实主义者15-17
- 第二节 站在田间的道德教育17-18
- 第三节 学校教育与民间教育的分途18-19
- 第四节 从民间生活汲取德性19-21
- 第五节 学在民间21-23
- 第二章 黄土中长出的豫剧23-31
- 第一节 豫剧与乡村教育:同本同源23-24
- 第二节 语言、唱词、故事----豫剧中的教育元素24-28
- 第三节 大喜大悲的豫剧抒情方式28-29
- 第四节 豫剧的道德作用:使人向善29-31
- 第三章 豫剧为什么可以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31-35
- 第一节 人的可教育性---道德教育开展的基础31-32
- 第二节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32
- 第三节 博尔诺夫遭遇学说及唤醒理论32-35
- 第四章 祖孙三代人生活35-39
- 第五章 与豫剧的遭遇,祖孙三代人的道德生活39-53
- 第一节 从野史到正史39-40
- 第二节 乡村社会的道德模范40-43
- 第三节 从方言到普通话43-45
- 第四节 从庙会到课堂45-47
- 第五节 谁能给我们以道德慰藉?47-53
- 第六章 殊途同归的命运53-57
- 第一节 豫剧同乡村教育一样冷冷清清53-54
- 第二节 远离乡村世界的乡村孩子54-55
- 第三节 豫剧和乡村教育共同的命运55-57
- 第七章 结语57-61
- 参考文献61-63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63-65
- 致谢65-67
- 个人简历67-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冯建军;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及其教育——兼论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2 文辉;;痛苦的意义——论痛苦教育与美育[J];高教论坛;2006年04期
3 毕向阳;转型时代社会学的责任与使命 布迪厄《世界的苦难》及其启示[J];社会;2005年04期
4 郭克俭;;豫剧唱词语言艺术特征[J];中国音乐学;201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小健;中国古代性别角色的分化及其社会化[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建军;基于生存论的教育意义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鸿亮;1895~1937年河南庙会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3 王建增;中国现当代文学视野下的豫剧[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道德教育在豫剧中的流淌—三代中原乡村人生活中的遭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22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82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