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与学校关系的现状与变革——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公立中小学为例
本文关键词:政府与学校关系的现状与变革——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公立中小学为例 出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政府职权 办学自主权 学校改制 中介机构 身份制
【摘要】:人们对政府教育职权以及学校办学自主权的片面认识 ,促成了现实中政府与公立中小学校相互关系的紧张。在改革中 ,首先 ,要根据政府所占公立学校产权的份额 ,确立相应的产权治理机制 ,进行公立学校的各项改制试验。其次 ,可以通过创制、改造和剥离等方式建立“中介性机构” ,减少两者的直接冲突 ,并有利于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最后 ,要淡化公立学校教师的“身份” ,消除其特权 ,使其仅仅作为一种专业人员 ,服务于学校任务的完成
[Abstract]:The government education authorities and school autonomy of one-sided understanding, contributed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reality of public schools in tension. In the reform, first of all, according to the government for public school property share, establish property corresponding governance mechanism, in the public school reform test. Secondly, can through the creation, modification and stripping etc.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mediary institutions, reduce the direct conflict between the two, and is conduciv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Finally, to dilute the public school teachers "identity", eliminating the privilege, so it only as a professional service to complete school tasks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哲学 -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之子课题——“珠江三角洲地区教育现代化新体制研究”结题成果的“实践研究”部分
【分类号】:G465
【正文快照】: 创新教育体制 ,不仅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而且也是教育贡献于社会变革的一种特殊方式。这一点对于正处在“率先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来说 ,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现代社会中政府对教育事务的主导性 ,故而政府与学校关系的基本框架 ,在很大程度上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泽民,吴长明;加快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高山平;;解决土地补偿的有效手段——供需对接[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1期
3 方晓利;政策失效与政府经济职能界定[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邹东涛,席涛;制度变迁中个人、企业和政府行为主体的经济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荣国权;关于法的经济学的几点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6 蔡守秋,蔡文灿;水权制度再思考[J];北方环境;2004年05期
7 张旭,孙海龙;知识产权制度中的利益平衡原则[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朱庆育;寻求民法的体系方法——以物权追及力理论为个案[J];比较法研究;2000年02期
9 余建光,彭洁芬;再谈我国汽车产业创新[J];北京汽车;2001年01期
10 王学军,向君;试论国有批发商业的营销模式创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清津;;为什么一省富裕而一省贫穷?——对各省经济发展差距的制度解释[A];新形势下的对外经贸合作——新形势下中国与日韩经济技术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甄志宏;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冲突与融合——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2 郭培民;基于企业资源论的母子公司性质及管理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3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俞海;现代投资银行的理论分析及其应用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5 于伟;土地退化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6 刘宏;经济转轨、企业重组与公司治理[D];厦门大学;2001年
7 杨明;可持续发展的矿业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1年
8 兰天山;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9 曹立;混合所有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10 靳相木;中国农地制度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静;重塑公民教育[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克强;土地承包制探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3 邓怀颖;会计信息供需均衡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0年
4 彭金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5 张英辉;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1年
6 苗蕾;企业集团协调管理与决策机制研究[D];华侨大学;2001年
7 刘劲杨;现代创新理论与地矿科技攻关创新模式探析——以国家科技攻关305项目为例[D];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
8 黄德伟;平衡的业绩评价体系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1年
9 顾巍;中国农业银行产权制度创新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1年
10 田新丑;论农地产权制度改革[D];中南林学院;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日本的鼓气学校[J];基础教育;2004年01期
2 王婷;自主·自律·自强──记美国“学校现场管理”模式[J];中小学管理;1997年03期
3 吴志宏;课间发生的事故和学校的法律责任[J];中小学管理;1996年03期
4 李郁芬;形成学校绿化的特色[J];中小学管理;1996年03期
5 赵勇;;谁让我们的孩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J];基础教育;2006年01期
6 程玮;;德国另类学校——“自由之校”[J];现代青年(细节版);2011年06期
7 钟祖荣;学校公共关系[J];中小学管理;1995年09期
8 董丽华;;浅谈新形势下学校内部会计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年07期
9 解立军;学生伤害事故与学校的注意义务和过错[J];基础教育;2004年02期
10 ;学习卡片[J];中小学管理;1995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游;;学校经营:理论、模式与策略[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2 周玲;;论学校营销[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3 杜育红;;学校效率:研究的概念框架与计量方法的进展[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4 黄明豪;;对学校健康教育课的忧虑和呼吁[A];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思月;;要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A];新世纪 新思考[C];1999年
6 ;办好一所学校 富裕一个村庄[A];科教兴村实践与探索——山西省农村教育改革百校评析[C];1997年
7 杨树新;;校长是学校的灵魂[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8 任建华;;学校经营理论及其运作模式[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9 陈千良;;国家教师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如何提高民办学校教师积极性初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10 袁连生;;我国教育财政问题的政治经济学解释[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 高子阳;轻轻松松让学校走向一流[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张建坤;学校因教师而存在[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赫 u&;学校≠法院[N];中国教师报;2005年
4 山阴客;抵制豪华学校[N];中国教师报;2005年
5 凌龙华;学校应实现智慧型成长[N];中国教师报;2005年
6 特约作者 苍山子;学校该聘谁[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年
7 王新科(作者单位:湖南省耒阳师范学校);浅谈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N];衡阳日报;2005年
8 新华社记者 谢云挺 孙金霞;学校比阔埋下隐患[N];人民日报;2005年
9 梁素梅;“课外课”让学校进退两难[N];天津日报;2005年
10 戚海燕;寒假期间学校或教师补课要严查[N];北京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蒲蕊;学校的自主性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刘世民;错位与抉择[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郑太年;学校学习中知识意义的缺失与回复[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纪明泽;学校:弘扬现代人文精神的家园[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顾卫星;明清学校英语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6 吴祖强;基于环境管理体系的全校性环境教育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徐书业;变革的趋向:转型期的学校文化生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屈书杰;从种族隔离到学校一体化:20世纪美国黑人教育[D];河北大学;2002年
9 黄瓒;教育场域中的资源争夺、创造与博弈[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D];南京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汉雄;创建健康学校的理论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欧阳国健;积极学校气氛的塑造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吴振宇;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朱秀艳;美国小规模学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朱英福;日本开放式学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沈曦;学校全面质量管理:观念与行动[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吴琛;论推行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方法[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黄国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梁亚琴;同在蓝天下[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丽桦;所有人的学校也是每个人的学校——当前法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3742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1374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