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生性相关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效果研究
本文选题:职校生 + 性教育 ; 参考:《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9年03期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职校生性相关行为的因素,评价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的效果。方法:选取上海市3所职业学校一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两所职校分别由学校老师和校外医学专业人员开展为期两年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干预,另一所为对照。干预前后各进行一次问卷调查。结果:职校生性相关行为(即与异性拥抱、亲吻、爱抚和性行为)的发生与性别、父母婚姻状况、父亲是否主动进行过性相关教育、对中学生谈恋爱和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以及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水平等因素有关。两种干预模式均可降低研究对象亲密行为(包括拥抱、接吻和爱抚)的发生比例,由校外医学专业人员开展的性教育和服务模式还可降低学生谈恋爱的比例。结论:职校生性相关行为的发生与个人、家庭等诸多因素有关;与由学校老师开展的性教育和服务模式相比,由校外医学专业人员开展的性教育和服务模式对改变职校生性相关行为的效果略优。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sexual behavior in vocational schools and evaluate the effect of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education and services. Methods: the first grade students of 3 vocational schools in Shanghai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Two vocational schools were conducted by teachers and medical professionals in Shanghai for two years to conduct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education and service intervention, and the other one was used as control.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Results: the occurrence of sexual behaviors (i.e. hugging, kissing, caressing and sex) in vocational schools was related to sex, marital status of parents, and whether the father had initiated sex education. The attitud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o love and premarital sexual behavior and the knowledge level of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were related. The rate of intimate behaviors (including hugging, kissing and caressing) in the subjects was decreased by both intervention models. The sex education and service model carried out by medical professionals outside school could also reduce the proportion of students falling in love. Conclusion: the occurrence of sexual behaviors in vocational schools is related to many factors, such as individuals, families and so on, and compared with sex education and service models carried out by school teachers. The sex education and service model carried out by medical professionals outside school has better effect on changing the behavior related to sexual nature in vocational schools.
【作者单位】: 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
【基金】: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比尔·梅林达盖茨人口和生殖健康研究所资助
【分类号】:G47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楼超华 ,丁永刚 ,高尔生;高中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效果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2年06期
2 蒋心芳;某职业学校学生性知识性态度性行为现状[J];中国校医;2005年02期
3 孙莉,王珏,张建新,魏嗣琼,沈丽琴;成都市某职高学生的性病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赵泉,楼超华;通过因特网在青少年中实施性及生殖健康教育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4年07期
2 于荣辉;绳宇;黄静;;952名初中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2006年08期
3 高尔生,楼超华,王波,沈燕,王筱金,涂晓雯;社区干预项目对未婚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识和性相关态度的影响[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4年01期
4 楼超华,赵泉,高尔生;通过因特网干预对提高高中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的效果[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5年03期
5 张玉亚,董晓梅;广东省司法警官专业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3年05期
6 陈明惠,吴艳乔;生殖健康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J];中国妇幼保健;2004年10期
7 张彤,吴艳乔,王艳萍,赵更力,殷菲,陈明惠;农村地区育龄人群生殖道感染性/传播疾病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彤;妇幼卫生项目评价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磊;山西省八所高等院校学生生殖健康问题的KABP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2 闫静弋;学校预防艾滋病不同教育模式效果评价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崔彬彬;青春期性教育存在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寿生,耿文奎,梁绍伶,徐广保,王海涛,苏星;广西艾滋病流行现状与公众健康教育策略的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04年04期
2 戴梅竞,周达生,王蓓,刘新军,王沁丹;青少年性观念与婚前性行为关系的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1996年01期
3 陈晶琦,叶广俊,杨先根,孔艳秋,赵志宏,王端姝;中学生性知识、性态度及性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6年06期
4 周卫平,陈新,杨露青;衡阳市部分大中学生对艾滋病知识与态度现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1998年03期
5 段佳丽,刘泽军,王丽华;家长健康知识水平与其子女知、信、行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1998年04期
6 李致平;广州市青少年性相关问题调查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0年02期
7 余小鸣,潘勇平,王嘉,籍红,杨溢,杨书祥;京津两市中学生青春期发育与性行为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02年04期
8 陆立星,张锁成,史杰,卫晓蕾,高存娣,陈秀芳,郑临英;运城地区中专生艾滋病知识调查[J];中国校医;1999年01期
9 彭宁宁,罗春燕,朱蔚,高根娣,周月芳;上海市青少年危险行为现状研究(一)——艾滋病及性行为的知识态度行为[J];中国校医;2003年02期
10 刘辉;孙照平;周安明;;南京市高中和职高学生艾滋病知识和性相关行为调查[J];中国校医;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H.费多洛夫 ,力一;七十年代英国的高等学校[J];国外社会科学;1982年10期
2 黄永馨;正视幼儿性教育问题[J];幼儿教育;1982年04期
3 胡百良;;寓教育于教学之中——在物理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的体会[J];物理教师;1982年01期
4 费路路;杨军;杨利川;苏志洪;;青少年性罪错和家庭教育[J];青年研究;1982年06期
5 易清;;试论青年性教育和性培养的必要性[J];青年研究;1982年14期
6 ;几何入门教学初探[J];江苏教育;1982年09期
7 吴汶玉;张振华;曹玉兰;;教师要关心差生[J];江苏教育;1982年15期
8 邱学华;应用题解题思路教学[J];江苏教育;1983年18期
9 ;办中、高级工人教育的几点做法和体会[J];中国劳动;1983年17期
10 潘煦源;;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J];江苏教育;198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智明;;浅谈病生教学过程中的启发性教育[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第七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2 张凌;王影;;关于性健康教育的思考[A];江苏省第二次性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解小荣;;浅议信任教育[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4 纪宏;;性教育与大学生性心理健康[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5 刘素民;;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初探[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6 蒋相铎;;青少年青春期性教育的探讨[A];江苏省首届性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7 沈华;;缅怀敬爱的张孤梅同志[A];张孤梅[C];1996年
8 王义典;孙兰玉;王建萍;;应重视青少年男女性成熟期的心理保健[A];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获奖论文选萃[C];1999年
9 李亚琳;;实施不同教学法学生考试成绩比较[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一次医疗设备科学管理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朱平则;;母婴分离产妇实施健康教育初探[A];中华护理学会健康教育研讨会暨讲习班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戚海燕;心理健康课太少了[N];北京日报;2000年
2 杨传国;职校生流失原因何在[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吴卫群;手机悄悄入校园[N];解放日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徐勇 严鸿珍;困境,还是机遇?[N];新华日报;2000年
5 江苏省泗洪县职教中心 戴林东;职业教育与社会认同[N];中国教育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郑红;大学生当空姐很自信 大学生做空哥羞答答[N];解放日报;2001年
7 阿文;成功创业者的心理特征[N];江苏经济报;2001年
8 严长松;职校生学习心理的干扰及其排除[N];江苏经济报;2001年
9 邵长明(东海职业中学);职校流生现状及对应措施[N];江苏经济报;2001年
10 严长松(作者单位:盐都县教育局);职校生学习心理的干扰及其排除[N];江苏经济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涂晓雯;上海市郊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的长期效果与可持续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杨雄;青春期与性[D];上海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宁;职教生自我同一性和偏差行为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2 张敏真;职校生听说能力训练方法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3 刘翠英;职校生成就目标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4 蔡桂琴;职校生“写作恐惧症”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孙晓青;中等职校学生职业自我意识特点及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建华;中学生青春期性教育实施方案探寻[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斯琴满都呼;选择性学习与学生发展的理论思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8 梁德友;论当代大学生性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巧玲;新中国三十年的性伦文化(1949—1978)[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清华;通过生物教学及课内外活动对渗透式性教育的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905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1790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