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激励机制变革的案例研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夏新斌,雷鸣强;学习型学校:一种促进师生交往的教育组织模式[J];教育科学;2002年01期
2 徐长江;学习型学校组织的建立途径[J];教育评论;199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雷;;组织行为学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11期
2 闫华明;;教师培训区域支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以教师带薪脱产培训为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朱科蓉;英美教育市场化改革的价值基础及其悖论[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11期
4 吴剑丽,袁锐锷;从教育政策学看美国加州新双语教育政策(227提案)[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5 康永久;当代公立学校制度变革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6 唐燕儿;美国远程高等教育政策法规体系探索[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7 马早明;;东南亚国家教育宏观决策特点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08期
8 鲍传友;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政策审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傅四保;许琼来;李保升;;大学生学习成绩等分组间的长期变动性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衡靖,张红峻;浅论学生管理中的四种激励因素及其运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皮国萃;;基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系统论的观点与方法[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唐颖;;素质教育,重在实践——汽车专业高校发展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实践参与能力[A];四川省第九届(2009年)汽车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童宏保;;基于“木桶原理”的教育决策与政策设计[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吴宏超;赵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徐玲;赵艳立;;部分城市教育救助政策实施情况调查分析[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朱凤强;;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两免一补”状况的实证分析[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靳希斌;童宏保;;国家教育考试制度改革与创新经济分析[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敏华;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素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于兴国;转型期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陈登福;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曹迪;国家文化利益视角下的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本富;学习型学校组织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郑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嬗变与评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元勋;江西省乐安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的调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朱闵;九年一贯制学校与分段式小学和初中学校管理的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耿卉;《远程教育学》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蔡琳萍;三级家长委员会参与现代学校管理的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邵锦秀;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苏州大学;2010年
8 俞金珍;小学新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调查及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9 胡松龄;教师专业化视野下中学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之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王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管理的问题及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天央;;学校激励机制变革的案例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08期
2 邝翠清;21世纪学习型学校特征[J];文教资料;2005年22期
3 陆翠红;;构建学习型学校的路径分析[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 刘建新;俞学明;;关于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关注情况的调查报告[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年09期
5 王家红;;论建设学习型学校的重要性[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2期
6 张兆芹;;在中国构建学习型学校的理念框架初探[J];现代教育论丛;2005年06期
7 宋亚昌;;培基固本 努力创建学习型学校[J];学校管理;2003年02期
8 韦惠惠;;学习型学校校长领导的含义及其实现策略[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年36期
9 ;哈尔滨163中学:学习型学校[J];广西教育;2007年08期
10 胡振坤;;学习型学校的构建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晓军;席酉民;;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组织运行模式研究[A];系统工程与和谐管理——第十届全国青年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利清;;也谈激励机制[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6-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3 陈正飞;刘灵芝;;基于激励机制的森林生态补偿研究[A];低碳经济时代的林业技术与管理创新[C];2010年
4 谢芳成;;论环境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5 张瑛;刘忠诚;;企业科技人才精神鼓励的研究[A];山东省煤炭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利清;;也谈激励机制[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7 于水波;张相林;;建立新型学生工作人员激励方式的途径探讨[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刘腊;;浅谈医院奖金激励机制[A];湖南省卫生经济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第八次会议暨第二十三次学术年会专辑[C];2009年
9 林挺;林禹鸿;;浅析欧美针对孤儿药开发的激励措施[A];2009年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国家药物政策与《药品管理法》修订研究”论坛论文文集[C];2009年
10 林挺;;论环境技术应用的激励机制[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FN记者 柳立;应建立并不断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激励机制[N];金融时报;2006年
2 吴睿鸫;应启动政府财税激励涨工资的机制[N];中国改革报;2008年
3 何瑜森 冒益慧 施小强;创新 激励机制 提升 工作绩效[N];江苏法制报;2010年
4 郑树林;加快建立人尽其才的管理和激励机制[N];吉林日报;2003年
5 记者 金涌 翁惠娟;校长不管建房优质学位公开[N];深圳特区报;2005年
6 丁宇翔 张庆军;如何驾驭激励艺术[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5年
7 通讯员 任炳年;大理军分区建立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出成效[N];大理日报(汉);2007年
8 周晶晶;如何建立健全党员进步的激励机制[N];桂林日报;2006年
9 吴力;加强企业的激励机制建设[N];河北经济日报;2006年
10 本报特派记者 李文亭;陈丽明代表——尽快建立社会公德激励机制[N];江西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鹏部;全球公共产品供给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齐海燕;设备监理激励机制与实施方法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刘洪涛;基于信誉的对等网资源拍卖激励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贾鹏;成长期体育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5 宋志鸿;以激励机制强化公司治理之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6 黄建华;港口群企业集团组建模式与权益结构研究[D];燕山大学;2006年
7 丁菊红;中国转型中的财政分权与公共品供给激励[D];复旦大学;2008年
8 毛刚;我国非营利组织内部治理机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9 杨文杰;西北地区森林培育激励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10 饶勇;旅游企业隐性知识创新与共享的激励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雅玲;学习型学校建设中的教师团队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2 孙海龙;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3 赵俊杰;学习型组织理论在房地产企业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4 唐松涛;组织合作度的测评及影响因素的行业类比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李涛;学习型组织创建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许天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条件下我军战时激励机制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7 乔晓华;委托代理制下道德风险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8 鲁征;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郝晓东;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10 饶丽佳;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激励机制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618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2561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