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他者”的途中:“他者”视域下的教师伦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22 18:46
哲学作为教育的基础,其研究主题的变化必然会在教育领域中产生反响。当哲学出现“形而上学向伦理学”的转换的时候,对于教师伦理内涵的重新检视便成为必要。伦理学的转向即在于将教师从形而上学的总体之中解放出来,而在总体之外呈现出新的意义。列维纳斯认为,“他者”具有先在性、复多性和不可还原性。在“他者”面前,教师伦理呈现出两条进路:一条是对教师伦理中教师自我的检视,由此拓出总体性对教师自我的宰制;另一条则是将教师置于“他者”学生的面容之下,为教师指出一条“为他者”的伦理之路。在“他者”的视域下,教师伦理具有的价值包含两点。一是对教师伦理赖以奠基之基础性的检视,也即,教师本身并非伦理的出发点,教师只有在与学生的面见中,在学生面容的吁请下才具有伦理的基质。二是对教师伦理在师生关系中有效性的辩护,也即,教师伦理的价值不在于帮助教师为学生灌输具体的知识,而在于教师对学生独立性的保全,使学生能够自主言说其在生活中经验的真理。在“总体性”的视域下,教师拥有的是自由的权能,而非对学生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通过教育制度的授权、教育知识的威权、规训惩罚的技术对学生加以控制,其结果是学生自主性的丧失。而在“他者”...
【文章来源】:宁夏大学宁夏回族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主体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主体框架
第四节 论题界定与主要创新
一、论题界定
二、主要创新
第一章 本己向他者:教师伦理的“他者”敞开
第一节 “他者”概念的词源考究
一、本己对“他者”的型塑:哲学的“他者”命运
二、本己向“他者”的敞开:“他者”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他者”地位的哲学反思
一、存在论批判:绝对他者对存在的打破
二、伦理学转向:存在之上的伦理之擘画
第三节 “他者”责任与教师伦理
一、“他者”是教师伦理的践行对象
二、“他者”是教师伦理的反思依据
三、“他者”是教师伦理的生长土壤
第二章 自律向他律:教师伦理的“他者”性格
第一节 自律与他律:教师伦理的视域分野
一、明智:教师伦理的良心奠基在于明礼尚义
二、践行:教师伦理的躬身垂范在于因材施教
三、关爱:教师伦理的动力源泉在于爱人以德
四、为他:教师伦理的责任旨向在于成人成己
第二节 自律向他律:教师伦理的历史演进
一、溯源:传统文化中“他者”在教师伦理中的掩映
二、异化:近代以来的“他者”在教师伦理中的遮蔽
三、澄明:现实境遇下“他者”在教师伦理中的超越
第三章 总体向无限:教师伦理的“他者”价值
第一节 总体与无限:教师伦理的“他者”意涵
一、善:教师伦理的自我规定
二、真:教师伦理的存在奠基
三、美:教师伦理的主体指向
第二节 无限的可能:教师伦理的“他者”价值
一、向善:教师伦理的自我辩护
二、求真:教师伦理的铺展线索
三、崇美:教师伦理的无限趋向
第四章 孤独向沉沦:教师伦理的“他者”遮蔽
第一节 总体的制约:教师伦理的视野遮蔽
一、超越的缺失:现代教育的总体弊病
二、视野的遮蔽:教师伦理的有理无人
第二节 语言的型塑:教师伦理的环境约束
一、制度的偏好:教师伦理的语言困境
二、消费的异化:教师伦理的意涵消逝
第三节 威权的彰显:教师伦理的方向迷失
一、权威的误读:教师伦理的任意型塑
二、主体的迷茫:教师伦理的进退失据
第四节 规训的惩罚:教师伦理的技能偏狭
一、规训的本义:教师伦理的俯瞰视域
二、基础的易位:教师伦理的缺乏自识
第五章 面见向责任:教师伦理的“他者”实现
第一节 总体向他者:教师伦理实现的视域转向
一、形上向主格
二、大写向小写
三、主格向宾格
第二节 观照向关爱:教师伦理实现的环境重塑
一、爱欲与宽恕
二、友爱与真诚
第三节 听见向聆听:教师伦理实现的方向指引
一、听觉的局限
二、向学生聆听
第四节 话语向言说:教师伦理实现的实践路径
一、教育之正义
二、正义与语言
结语 他者:一段未竟的旅途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师道德发展的身体沉沦与救赎[J]. 谢延龙.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9(01)
[2]无为之师:老子的师者之道[J]. 谢延龙. 教师发展研究. 2018(04)
[3]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现象学中的双重开端与双重还原——兼论交互主体性的原初性[J]. 朱刚. 哲学研究. 2018(09)
[4]列维纳斯伦理学中的“我”与“家”[J]. 朱刚. 道德与文明. 2018(03)
[5]他者现象学何以可能:列维纳斯与胡塞尔[J]. 马迎辉. 浙江学刊. 2018(03)
[6]无知之教中的智性解放[J]. 金生鈜.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7(06)
[7]主体性的转化——论列维纳斯的伦理主体[J]. 张炜炜. 甘肃社会科学. 2017(06)
[8]通往第一哲学的三条道路——兼论现象学如何作为第一哲学[J]. 朱刚. 世界哲学. 2017(01)
[9]海德格尔、列维纳斯及其他——思想札记[J]. 叶秀山. 世界哲学. 2016(03)
[10]阻力与操心——舍勒对海德格尔的回应以及一种新此在现象学的可能性[J]. 汉斯·莱纳·塞普,张柯.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博士论文
[1]教育的超越:走向他者的自我[D]. 张桂.南京师范大学 2011
[2]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聚材研究[D]. 赵雪江.东北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01493
【文章来源】:宁夏大学宁夏回族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主体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主体框架
第四节 论题界定与主要创新
一、论题界定
二、主要创新
第一章 本己向他者:教师伦理的“他者”敞开
第一节 “他者”概念的词源考究
一、本己对“他者”的型塑:哲学的“他者”命运
二、本己向“他者”的敞开:“他者”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他者”地位的哲学反思
一、存在论批判:绝对他者对存在的打破
二、伦理学转向:存在之上的伦理之擘画
第三节 “他者”责任与教师伦理
一、“他者”是教师伦理的践行对象
二、“他者”是教师伦理的反思依据
三、“他者”是教师伦理的生长土壤
第二章 自律向他律:教师伦理的“他者”性格
第一节 自律与他律:教师伦理的视域分野
一、明智:教师伦理的良心奠基在于明礼尚义
二、践行:教师伦理的躬身垂范在于因材施教
三、关爱:教师伦理的动力源泉在于爱人以德
四、为他:教师伦理的责任旨向在于成人成己
第二节 自律向他律:教师伦理的历史演进
一、溯源:传统文化中“他者”在教师伦理中的掩映
二、异化:近代以来的“他者”在教师伦理中的遮蔽
三、澄明:现实境遇下“他者”在教师伦理中的超越
第三章 总体向无限:教师伦理的“他者”价值
第一节 总体与无限:教师伦理的“他者”意涵
一、善:教师伦理的自我规定
二、真:教师伦理的存在奠基
三、美:教师伦理的主体指向
第二节 无限的可能:教师伦理的“他者”价值
一、向善:教师伦理的自我辩护
二、求真:教师伦理的铺展线索
三、崇美:教师伦理的无限趋向
第四章 孤独向沉沦:教师伦理的“他者”遮蔽
第一节 总体的制约:教师伦理的视野遮蔽
一、超越的缺失:现代教育的总体弊病
二、视野的遮蔽:教师伦理的有理无人
第二节 语言的型塑:教师伦理的环境约束
一、制度的偏好:教师伦理的语言困境
二、消费的异化:教师伦理的意涵消逝
第三节 威权的彰显:教师伦理的方向迷失
一、权威的误读:教师伦理的任意型塑
二、主体的迷茫:教师伦理的进退失据
第四节 规训的惩罚:教师伦理的技能偏狭
一、规训的本义:教师伦理的俯瞰视域
二、基础的易位:教师伦理的缺乏自识
第五章 面见向责任:教师伦理的“他者”实现
第一节 总体向他者:教师伦理实现的视域转向
一、形上向主格
二、大写向小写
三、主格向宾格
第二节 观照向关爱:教师伦理实现的环境重塑
一、爱欲与宽恕
二、友爱与真诚
第三节 听见向聆听:教师伦理实现的方向指引
一、听觉的局限
二、向学生聆听
第四节 话语向言说:教师伦理实现的实践路径
一、教育之正义
二、正义与语言
结语 他者:一段未竟的旅途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师道德发展的身体沉沦与救赎[J]. 谢延龙.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9(01)
[2]无为之师:老子的师者之道[J]. 谢延龙. 教师发展研究. 2018(04)
[3]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现象学中的双重开端与双重还原——兼论交互主体性的原初性[J]. 朱刚. 哲学研究. 2018(09)
[4]列维纳斯伦理学中的“我”与“家”[J]. 朱刚. 道德与文明. 2018(03)
[5]他者现象学何以可能:列维纳斯与胡塞尔[J]. 马迎辉. 浙江学刊. 2018(03)
[6]无知之教中的智性解放[J]. 金生鈜.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7(06)
[7]主体性的转化——论列维纳斯的伦理主体[J]. 张炜炜. 甘肃社会科学. 2017(06)
[8]通往第一哲学的三条道路——兼论现象学如何作为第一哲学[J]. 朱刚. 世界哲学. 2017(01)
[9]海德格尔、列维纳斯及其他——思想札记[J]. 叶秀山. 世界哲学. 2016(03)
[10]阻力与操心——舍勒对海德格尔的回应以及一种新此在现象学的可能性[J]. 汉斯·莱纳·塞普,张柯.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博士论文
[1]教育的超越:走向他者的自我[D]. 张桂.南京师范大学 2011
[2]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聚材研究[D]. 赵雪江.东北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014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3201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