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学校化”,更是“非制度化”——对《非学校化社会》的再思考
本文关键词:是“非学校化”,更是“非制度化”——对《非学校化社会》的再思考
【摘要】: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会》对学校弊端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构想了"学习网络"以取代学校,进而达到"非学校化社会"的理想。在中国学者对《非学校化社会》的解读中,存在一种普遍批评:伊里奇主张"废除所有类型的学校"是走向极端、非此即彼、因噎废食。事实上,伊里奇并非单纯地主张"非学校化",而是追求社会的"非制度化",想要扭转制度化给社会造成的不幸。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非学校化社会 非学校化 制度化 非制度化
【分类号】:G47-5
【正文快照】: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产生了一种“激 得一辩。进主义”的教育和文化思潮——“非学校化” 一、《非学校化社会》的主要内容运动。它把批判矛头主要指向学校,指责学校垄 《非学校化社会》,主要围绕两方面的问题断了教育,混同了学习与教育、资格与教育,制 进行阐述。第一,对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郑金洲 ,吕洪波;“学校消亡论”评析[J];外国教育动态;1990年05期
2 赵红亚;;伊里奇终身教育思想探微[J];成人教育;2007年11期
3 廖春林;方帧云;;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理论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启示[J];成人教育;2010年08期
4 石鸥,刘丽群;“荒诞”背后的理性──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4期
5 方正淑;;非学校论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1991年03期
6 高燕;;伊呈奇对“学校化社会”的批判及对我们的启示[J];现代教育论丛;2007年04期
7 胡振京;教育负向功能观的社会学分析[J];教育学报;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艳;李新;;教学病理学视角下对“对话教学”实践的审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2 丁慧琴;;语文教师个性化阅读能力培养要素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3 赵娜;;试论平民文学观对胡适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4 李富;;透过《非诚勿扰》看对话理论下的婚恋观转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5 王玉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对话教学模式探讨[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 卢凤荣;;对话理论在文学欣赏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赵杰;;保罗·弗莱雷的对话式教学思想对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的启示[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杜剑华;;论对话——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新理念[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刘国红;周静;;教育理念的嬗变及其对德育的启示[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曹琴仙;李忠;;组建校本研究团队 促进中小学健康发展[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俞强;;《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假说[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2 吴本连;;公民意识儒家论说的价值与限度[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3 黄成;;毛泽东《论持久战》中辩证逻辑思想分析[A];湖南省第六届研究生创新论坛之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分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晓红;教育代价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7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李丹;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郑绍红;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成人教育的公共治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志杰;上海市小学3-5年级体育教育健康促进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践[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刘耀庭;中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焉晶;中小学校长变革型领导行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郑彩华;高中化学课堂师生对话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丽丽;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方斌;在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开展生命型对话探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古鸿燕;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邵春燕;构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化课堂[D];苏州大学;2010年
9 张锋;阅读教学中“对话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陈维铭;对话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峰;孙龙存;;保障学习权:学习型社会的战略基点[J];成人教育;2007年06期
2 吴康宁;教育的社会功能诸论述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3 汪凌;非洲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问题与经验(下)[J];外国教育资料;1995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廖春林;方帧云;;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理论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启示[J];成人教育;2010年08期
2 石鸥,刘丽群;“荒诞”背后的理性──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4期
3 王晋;杜文阁;;《非学校化社会》之要旨解读及其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启示[J];新教育;2011年08期
4 海溪;;“非学校化社会”教育理论与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5 高燕;;伊呈奇对“学校化社会”的批判及对我们的启示[J];现代教育论丛;2007年04期
6 朱洵;;现代学校的负功能批判及其化解——基于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的解读[J];教育学术月刊;2013年04期
7 王健;;美国激进主义教育思想述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本文编号:5467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546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