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6 06:07

  本文关键词: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全日制工程硕士 培养现状 培养模式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各国逐渐重视高端人才的培养,研究生教育变得格外重要,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培养理论性人才和学术性人才为主,即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然而随着国家产业格局的转变,对应用型的高端技术管理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现有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并不能很好的满足这一需求。为了培养出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部门都相应进行变革以适应这一转型变化,我国教育部于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工作。全日制工程硕士既能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具有科学系统的思维方式,且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工程管理能力的硕士研究生,和工学硕士相比,更加侧重工程实践性。但是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实施时间较短,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随着教育工作的开展,暴露出来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如课程设置不合要求、实践课程较少、培养理念不够清晰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目的的实现,所以需要对现有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本文基于此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本文以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为主线,内容涉及到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特点、培养现状及问题、培养模式重构以及培养质量提高的对策建议等方面。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相关概念及特点进行了介绍,将其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有个更深一步的了解;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进行了调研,具体分析了现有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构建的内外部影响因素,从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导师选择、实践环节与学位论文七个方面进行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重新构建。最后,从培养过程中各环节的完善、质量评估工作的展开、培养辅助制度的建立等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保障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6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勇;窦佳丽;;基于应用型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黄秋萍;;对工程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初步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年03期

3 夏显波;邹洋;张薇;;工程硕士校外导师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12期

4 童玉玲;;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李振坤,林穗;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指导工作探微[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6 丁毅强;张应春;;试析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张海英;韩晓燕;郑晓齐;雷庆;;关于我国工程硕士培养现状的调查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8 叶奇;余心宏;刘正堂;;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控制方法的探索[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熊力;匡朝阳;;论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评估[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年04期

10 陶冬霞;;关于拓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生源渠道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孟珊;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2 周笑;产学研合作中的政策需求与政府作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575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12575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0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