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交叉学科 交叉学科教育 研究生培养 培养机制
【摘要】: 交叉学科是一种学科形态,指由不同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并具有较为明确的研究目标、较为稳定的研究内容和较为清晰的研究边界的新学科,但这种学科的发展和定型具备天然的边界渗透性和学科超越性。它是学科整体化发展趋势的产物,也是融合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的社会和经济问题的产物。促进交叉学科发展、培养交叉学科高层次人才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战略和大学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培养若干拔尖创新人才的举措等都需要借助交叉学科的发展来实现。而诸多的交叉学科的涌现,需要建立与之适应的交叉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论文围绕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构建,主要分六部分论述了这一问题。 第一部分是绪论,研究了有关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必要性与意义、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以及预期研究成果与存在的不足之处等内容。 第二部分是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理论问题研究,介绍了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基本理论,回答了何以将研究场域置于“交叉学科”之中的问题,并分析了交叉学科人才的特征及其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构成要素。 第三部分是中国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发展历程与问题分析,首先将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划分为三个阶段:蔡元培时期的北大一直到新中国建立初期之前的第一阶段,建国后的院校调整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第二阶段,以及90年代至今的第三阶段;然后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宏观支撑条件缺乏,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大学的组织与管理机制未能配套施行;并从观念、理论、体制、能力四个角度分析了之所以会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所在。 第四部分是国外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比较研究,分别对美国、英国、日本三个国家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概况进行了研究,并选取麻省理工学院的“哈佛-MIT健康科学与技术部”、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的“纳米科学跨学科博士教育中心”筑波大学大学院(研究生院)的一些研究科做了案例分析。 第五部分是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运行机制研究,从招生与考试机制、导师遴选与指导机制、培养计划设置、课程设置与教学机制、毕业论文与学位授予五个部分探讨了学科与专业层面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运行机制。 第六部分是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保障机制研究,从交叉学科发展的思想、理论与政策保障、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经费保障机制、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组织与管理机制、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机制、交叉学科学术交流平台建设五个方面构建了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交叉学科 交叉学科教育 研究生培养 培养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643
【目录】:
- 中文摘要7-9
- 英文摘要9-11
- 第一章 绪论11-27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14
- 1.1.1 问题的提出11-13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3-14
- 1.2 交叉学科的概念与分类14-17
- 1.2.1 与交叉学科相关的概念辨析14-16
- 1.2.2 交叉学科的分类16-17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17-22
- 1.3.1 交叉学科研究与教育17-19
- 1.3.2 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及其培养机制19-21
- 1.3.3 问题与趋势21-22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22-23
- 1.4.1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22
- 1.4.2 主要研究方法22-23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存在的不足23
- 1.5.1 可能的创新之处23
- 1.5.2 存在的不足23
- 参考文献23-27
- 第二章 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理论问题研究27-36
- 2.1 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基本理论27-30
- 2.1.1 遵循交叉科学的自身规律:适应的与多元的27-28
- 2.1.2 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政治论、认识论与人本论28-29
- 2.1.3 机制构建的方法论取向:系统论与权变观29-30
- 2.2 何以将研究场域置于交叉学科之中30-32
- 2.2.1 跨学科研究与教育一体化的必要30
- 2.2.2 跨学科研究与教育仍在学科框架之内30-31
- 2.2.3 系统的研究生教育依赖于有着清晰边界的学科31
- 2.2.4 本研究有关"成熟学科"概念的泛化取向31-32
- 2.3 交叉学科人才的特征及其研究生培养机制的要素构成32-34
- 2.3.1 交叉学科人才的特征32-33
- 2.3.2 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的要素构成33-34
- 参考文献34-36
- 第三章 中国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发展历程与问题分析36-43
- 3.1 中国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36-37
- 3.2 中国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37-40
- 3.2.1 宏观支撑条件缺乏38-39
- 3.2.2 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39-40
- 3.2.3 大学的组织与管理机制未能配套施行40
- 3.3 中国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的原因探究40-41
- 参考文献41-43
- 第四章 国外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比较研究43-64
- 4.1 美国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及其个案分析43-49
- 4.1.1 美国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概况43-45
- 4.1.2 MIT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现代理工科院校的范式45-49
- 4.2 英国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及其个案分析49-55
- 4.2.1 英国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概况49-50
- 4.2.2 剑桥大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古典综合大学的范式50-55
- 4.3 日本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及其个案分析55-59
- 4.3.1 日本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概况55
- 4.3.2 筑波大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新兴大学的范式55-59
- 4.4 国外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特征及其启示59-60
- 参考文献60-64
- 第五章 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运行机制64-77
- 5.1 招生与考试机制64-68
- 5.2 导师配置与指导机制68-69
- 5.3 培养计划设置69-70
- 5.4 课程设置与教学机制70-72
- 5.5 毕业论文与学位授予72-75
- 参考文献75-77
- 第六章 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保障机制77-87
- 6.1 交叉学科发展的思想、理论与政策保障77-79
- 6.2 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经费保障机制79-80
- 6.3 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组织与管理机制80-82
- 6.4 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机制82-84
- 6.5 交叉学科学术交流平台建设84-85
- 参考文献85-87
- 结束语87-89
- 附录89-93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93-94
- 致谢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卢明;论以学科交叉推进大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09期
3 张林;柴惠;赵虹;;生物信息学教学模式探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年06期
4 林雷;;从特色学科的发展看高校学科建设的规律[J];检验医学教育;2003年02期
5 王三虎;;远程教育在中国[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6 胡中艳;曹阳;;工业设计专业学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洪作奎;;高等教育的分化与综合——从科学发展的历程看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J];巢湖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8 郑俭;;中美高校残疾人辅助技术高等教育调查与比较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年10期
9 王凤池;赵俭斌;贾连光;胡海明;;“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教学之环保理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05期
10 邱级胜;李立琼;;高校创业教育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妍鹏;戴春爱;;关于开设“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探讨[A];第八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雪竹;;高校学生社区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浅析[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3 杨秀芹;;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过程与实质[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吴玉宇;;利用金融工具加快我国高等教育融资的思考[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黄玲毅;;浅谈高校双语教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栾奕;;高等院校开办医学编辑学专业的可行性分析[A];卫生部新闻办公室2005年全国医药卫生报刊主编和编辑岗位资格培训班讲义[C];2005年
7 陈煜;叶祥凤;;高等学校柔性定制人才模式探讨[A];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中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发展之我见——高等音乐教育扩招后带来的若干问题思考[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9 魏中华;陈雪梅;边扬;赵晓华;;浅谈交通工程专业的创造教育[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10 但昭彬;;简析中央苏区高等教育的办学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1)——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海志;中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更待山花烂漫时[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李們;松绑国有大学 财务自主助推产学研一体[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3 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曲秉春 金喜在;择业能力培养需要创新[N];光明日报;2009年
4 北师大珠海分校“珠海高等教育改革特别试验区”课题组 于风政;在珠海设高教特别试验区谋广东高教新的重大突破[N];珠海特区报;2009年
5 孟丽娟;高等教育:我们拿什么和欧美PK[N];科技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王轲真 冯庆 刘秋伟;澳门与横琴校园将由隧道连接[N];深圳特区报;2009年
7 记者 董超文 通讯员 虞海霞;河套地区将主要发展高等教育[N];深圳商报;2010年
8 记者 罗霞;我省与东南亚国家高等教育合作多领域拓展[N];云南日报;2011年
9 记者 刘宏;我省高等教育突飞猛进[N];江西日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丁光清;蔡敬民:质量是高等教育生命线[N];安徽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兆宇;19世纪英格兰高等教育转型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张继林;共轭动力系统分析及其在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管理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9年
3 石磊;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崔爱林;二战后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5 卢晶;专业认证制度的治理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朱迎春;区域“高等教育——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何振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化发展研究(1850-1960)[D];河北大学;2008年
8 吴越;中国高校联盟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谢俊;大学的学术自由及其限度[D];西南大学;2010年
10 孟丽菊;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大学—政府—市场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陶立;以色列高等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董有志;对高等院校评价认证机构的认可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姜婷婷;我国女性高等教育机会平等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4 卫婷婷;我国中央政府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责任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
5 谭晓玲;近十年我国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收益问题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6 劳丽静;现阶段我国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0年
7 于海曼;大众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学费制度改革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侯若冰;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9 刘恋;哈珀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初探[D];河北大学;2011年
10 董新美;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政府间财政责任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551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955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