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新常态下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创新

发布时间:2018-01-17 01:20

  本文关键词:新常态下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创新 出处:《教育与职业》2015年2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新常态 耦合理念 联动理念 人文发展理念 失范


【摘要】:高职教育作为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教育形式,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从新常态视角入手,结合协同创新理论,梳理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在实际对接过程中存在的政府失范、行企失范和高校失范的问题,指出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从以服务区域产业为主转向以对接产品价值链为主,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合作要从资源、要素的互补式合作转为双赢的创新发展互助式合作,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要从松散的远程"智力支撑、人才保障"式的面上合作转向协同创新、利益共享的机制化合作,并从制度协同、组织协同和环境协同三方面提出新常态下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创新的路径。
[Abstract]: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a form of education serv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new normal point of view and combines the theory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ombing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regional economy in the actual docking process of the existence of government anomie, enterprises and colleges out of standard problem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specialty sett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change from serving regional industry to docking product value chain, and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 should be based on resources. Elements of complementary cooperation to win-wi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utual cooper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ervice regional economy from the loose long-distance "intellectual support, talent security" type of cooperation to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e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of benefit-sharing and the path of innovation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 under the new normal condition are put forward from three aspects: institutional coordination, organizational coordin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oordination.
【作者单位】: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科研与事业发展处;华中农业大学;
【基金】: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创新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3B257)
【分类号】:G719.2;F127
【正文快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刘雪梅;;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J];大家;2012年12期

2 陈骏程;;政府行为失范的原因分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黄达人;;展望高职的前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7期

4 丁金昌;;高职教育对接区域经济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03期

5 徐丽军;徐小容;;涨落中的协同: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年36期

6 李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和结构动向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年11期

7 易小芳;;高职教育协同创新的价值解析与制度思考[J];职教论坛;2013年2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萍;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兴盈;;大学新生管理是大学生成长的基础[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2 徐莉;;高校竞技体育发展进程中一些现象的质疑与求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3 宗淑萍;李川;张月清;梁虹;韩胜利;黄金祥;;“实验”与“试验”辨析[J];编辑学报;2009年05期

4 张开祝;杨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应树立和践行的基本理念[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5 王顶明;董云川;;我国大学校训考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年02期

6 丛瑞华;;关于完善高校语文公共课建设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陈玉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选择[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廖爱华;;试论高校“参与式”思想政治教育理念[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徐超富;詹淑兰;张曙光;;中国大学学术自由:在跌宕中发展[J];武陵学刊;2011年01期

10 付姣;;美国高校董事会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锋亮;史静寰;刘帆;;中国高教资源的区域协调状况研究[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素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欧阳资文;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的生态效应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5 骆学锋;青少年女子长跑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6 张继平;从冲突走向和谐:高等教育评估价值取向的社会学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霞;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的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8 李琳;基于生态经济体系的MOT方法在优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9 韩海彬;中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收敛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孟祥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淑媛;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何允;高校校园人文景观营造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3 刘一;广西南宁市城乡群众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巴永贵;中西方大学校训伦理思想比较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5 赖伟钧;浅析郭象“自然”观哲学思想[D];南昌大学;2010年

6 谢艳霞;试析我国现代大学精神的构建[D];武汉工业学院;2010年

7 徐灵梅;学术自由思想与大学人才培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薛文婷;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治理[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王程晔;当代大众文化视域中的大学审美文化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谭小超;试论学校教育品牌的视觉形象设计[D];东华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庚家;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SD模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钱宇;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规模预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03期

3 黄志坚;;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形式、条件及目标效果[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4 孙绍荣,张文敏,黎丽;高等教育与经济水平关系的统计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4年03期

5 饶燕婷;;“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要求与政策构想[J];高教探索;2012年04期

6 何志忠;;论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难点与路径[J];高教论坛;2013年01期

7 张军;对建立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关系的思考——兼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丁金昌;;基于“三性”的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06期

9 翟丽丽,倪艳坤;高等教育适度规模系统动态学模型研究[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10 许士群;邵癸;;论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以沿海开发战略中的江苏盐城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姚和芳;[N];中国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清祥;教育投资与政府调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范明;江苏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3 陈全国;中部地区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林勇;公共投入主导下教育协调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2 车红华;高等教育对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3 刘见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地区差异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4 曹群;河北省高等教育适度规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5年

5 李先武;湖北省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互动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黄裕钊;广东省高等教育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娟;我国经济增长与高等教育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8 金林;科技中小企业与科技中介协同创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9 杨成;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巍杰;试论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2 何国清;论邓小平的区域经济思想及其战略意义[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桂雪霞;发挥区域经济优势,应对入世挑战[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4 熊伟;西部区域经济与金融协同发展的几点思考[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5 肖迪;试论网络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区域经济[J];北京统计;2003年10期

7 周应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区域经济发展[J];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8 张小南;西部开发中的区域经济发展机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符宇忠,赵明;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传承与创新[J];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10 靳铭;陕北区域经济环境的建设与经营[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荔;;品牌资本运营与区域经济发展——兼述山西品牌的没落和缺失[A];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沈洪;;商洛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与金融支持研究[A];陕西省金融学会第十届金融征文评选集[C];2004年

3 蒋正华;;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态势 加快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发展[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4 林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东西部关系问题[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来永钧;孙玉亭;王修鹏;;标准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A];2012年度标准化学术研究论文集[C];2012年

6 陈晓娟;;成都市金牛区区域经济调查报告[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7 张锋;杨凡;田敏;;川渝两地城乡统筹与区域经济[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姚玫玫;;论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邱志忠;;绿色生产力与区域经济[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一届年会专辑[C];2000年

10 林宝志;;浅谈高速公路对区域经济的影响[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11)[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共临安市委副书记、市长 王坚;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区域经济发展[N];中国贸易报;2001年

2 徐晓琴;区域经济合作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N];中国审计报;2005年

3 马莉;上海合作组织迈向区域经济合作[N];国际商报;2003年

4 黄庭满;格局之变:从省份经济走向区域经济[N];国际商报;2005年

5 陈元杰;发展区域经济必先强基础[N];经理日报;2004年

6 记者 任春;我国与欧盟建立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机制[N];中国改革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徐庭娅;上合区域经济合作具五大优势[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8 记者 苗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第五次部长级会议十月召开[N];财会信报;2006年

9 陈孟平;强化区域经济 淡化区或经济[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李钢 刘华芹;加速推进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N];国际商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永铭;跨国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刘豫川;论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3年

3 朱容;法治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5年

4 谷国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郝玉龙;区域经济元竞合关系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6 周旬;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利用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毕乐强;区域经济外部效应及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鲍丰彬;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李文星;地方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何频;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生产力[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缪莉;区域经济合作的安全收益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岩;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刘海明;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构建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4 罗远鹏;区域品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1年

5 沈洁;湖北省区域经济空间分异与驱动力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波;乡镇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定位及其作用[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7 袁伟彦;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初探[D];厦门大学;2008年

8 张晓丹;网络经济环境下区域经济发展新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9 刘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公共治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10 陈素香;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方政府行为[D];汕头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356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14356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1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