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策略探析
本文选题:高职教育 切入点:可持续发展 出处:《继续教育研究》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是当代高职教育的重要职责。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主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宗旨,以岗位专门技能培养为目标,致力于双证融通式教学;此种教育策略并不能完全满足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的需要。为培养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实践创新人才,当代高职教育应在此前已有基础上,建构完整、稳定、贯通、灵活的知识体系与"核心+多元"能力体系,以及均衡的综合素质体系。此种综合体系的科学建构与合理实施是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保障。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duty of contemporar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t presen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mainly aims at training vocational ability, aiming at the cultivation of post specialized skills, and devotes to the teaching of combination of two certificates. This kind of education strategy can not fully meet the needs of talents training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train high-quality, highly skilled and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comprehensive, balanc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temporar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constructed completely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experiences. Stable, penetrating and flexible knowledge system, "core pluralistic" ability system and balanced comprehensive quality system. The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and rational implementation of this kind of comprehensive system are the important ways and guarante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香港大学建筑系;
【基金】: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编号:ZQXS2014-2)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教学团队”基金支持项目(编号:JXTD14-1)
【分类号】:G71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阳;;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与优化——基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4年02期
2 单洪伟;韩邦云;费琳琳;;透过高职就业繁荣看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14期
3 杨汉东;;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设计探讨[J];职业时空;2013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赵恒德;;新建本科“学院转型”的反思与“课程转型”的思考[J];理论观察;2014年11期
2 罗勇;宋璐怡;杜建宾;;精准化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年05期
3 孟洁;;高职院校金融与证券专业“课岗对接、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J];山东纺织经济;2014年08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亮;;优化测评制度激励学生发展与提升素质——以成都大学旅游文化产业学院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年05期
2 刘亚东,李晖,隋明成;科学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07期
3 潘玉驹;何毅;;论发展性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05期
4 甘敏思;苏初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高教论坛;2012年08期
5 于洋;唐瑞;;从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录用标准反思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J];理工高教研究;2008年04期
6 高维春;谭旭;黄双龙;罗美苑;;职业素质导向下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07期
7 徐园媛;庞贺峰;;新时期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构建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年36期
8 范纯t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综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9 潘玉驹;何毅;陈文远;;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处理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07期
10 林海鹏;李胜波;董金波;李大勇;;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太善,孟建新,刘洪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S1期
2 佟景才;大学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4期
3 冯惠敏,李清泉;大学普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5期
4 马殿平,施宙,郭如书;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7期
5 周营军;高校应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6 侯华玲;高校创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00年09期
7 马万民;对高校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01期
8 肖继新,李茹,吴柏玲;高校人才培养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J];经济论坛;2003年19期
9 李湘健,徐少亚,顾德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4年03期
10 张晓洪,邓成超;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远国;;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心建;;关于“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讨[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邓开陆;;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4 华小梅;丁坚勇;康俊明;;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5 饶凌平;丁坚勇;胡钋;华小梅;;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6 ;第一节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7 裘松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裘松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改革·创新·发展——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4年
9 ;抓好人才培养 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A];全国纺织教育学会纺织教育交流会议文集[C];2004年
10 ;宁波大学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闽江学院院长 杨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N];福建日报;2008年
2 厦门大学校长 朱崇实;自觉担当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记者 沈朝晖;“百校千企”签订31项人才培养协议[N];宁波日报;2011年
4 记者 汪俞佳;文化产业要发展人才战略须先行[N];人民政协报;2011年
5 郝静;天津河北:“十佳”模范引领人才培养[N];检察日报;2012年
6 通讯员 洪玉管;人才培养也有质量认证[N];中国教育报;2012年
7 通化师范学院副院长 教授 刘惠洲;三个确立三个发挥 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2年
8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胡和平;充分发挥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N];中国教育报;2012年
9 西南科技大学 董发勤;跨文化联合校园的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崔楠;西北地区涉农高校人才培养迫在眉睫[N];内蒙古日报(汉);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邓岳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肖鹏燕;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非均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8 黄水林;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董垌希;中外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比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张彤;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D];厦门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玉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与路径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俊强;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郑燕;高职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韩文英;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5 范秀娟;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李婧;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模式的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7 李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庞颖;大学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李艳;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10 方向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518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1651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