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业教育意蕴
本文选题:职业教育 + 职业性 ; 参考:《职教论坛》2015年27期
【摘要】:职业教育所承载的价值使命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它不仅要赋予准职业者满足生存需要的技术手段,更要通过理想职业人格的塑造关照其精神世界。因此,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体现在职业技术与职业人格两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国民教育的灵魂,内含着深厚的职业教育意蕴。它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契合、教学内容关联、实现途径一致。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职业性"内涵,能够将其融入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方案之中。
[Abstract]:The value miss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person". It not only gives the quasi-professional person the technical means to meet the needs of survival, but also takes care of his spiritual world through the shaping of ideal professional personality.Therefore, the occupational natur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embodied in two aspects: vocational technology and professional personality.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the soul of nation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contain profound mean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It coincides with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s, the teaching content is related and the way of realization is the same.The connotation of "occupation" i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can be deeply excavated and integrated into the overall plan of talent training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天津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7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年11期
2 肖凤翔;宋晶;;关于“准职业人”人格建构的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3 彭未名;“知—行—知”德育认识论及其“体道”实践[J];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秀莲;论人格的文化生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圣扬;杨国萍;;辩护律师与刑事法官关系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2 吴靖;媒体专业主义的困境与社会秩序的维护——“凯利事件”背后的媒体权威与法律权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郝潞霞;;国有企业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及思想政治工作的契合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陆自荣;;规制资源可持续使用的伦理选择[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刘阳;;需要传统的解释与需要解释的传统[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7年03期
6 何菁;黄平;;慎独与大学生道德人格成长——兼论和谐社会建构视域中大学生公民道德的内化途径[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米靖;;大学教学伦理初探[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岳芳敏;健全信用制度 促进国有银行商业化[J];商业研究;2002年19期
9 汪火根;;论共同体与社会秩序的内在契合性[J];长白学刊;2011年06期
10 辛会芳;;从涂尔干“职业群体”的社会整合观看中国和谐社会之建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肖瑛;;构建总体性的友好社会——涂尔干的社会团结思想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2 陈建胜;;城市化进程中的撤村建居:积极判断与消极判断——以杭州为例[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天波;;高职教育层次论视域下现代职教体系的建构探析[A];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4 苏令银;;制度安排:公民道德建设的新视域[A];文化复兴:人文学科的前沿思考——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丁鑫;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巩英春;当代信息社会背景下的文化资本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达禹;国家控制与社会自主[D];吉林大学;2011年
4 茆晓君;风雨中的飘摇[D];上海大学;2011年
5 夏晓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钟贞山;社会生态人:新的人性假设与人的全面发展[D];南昌大学;2011年
7 宁洁;法伦理学:学科抑或思想[D];湘潭大学;2011年
8 孙秀艳;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及其引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建胜;转型农民的大众媒介使用[D];南京大学;2012年
10 周润智;被规约的教师职业[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小海;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其与大学生个体因素的联系[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刘子贺;我国企业慈善行为的伦理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鲁东海;电视新闻伦理的道德冲突与救治[D];南昌大学;2010年
4 孙建丽;人格形成[D];西北大学;2011年
5 陈锴;青少年学生偶像崇拜的文化选择[D];西南大学;2011年
6 赵静丽;略论转型期记者兼职之问题[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林琳;企业权威关系与底层白领阶层的职业命运:中国新生代农民工个案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刘群;李大钊人格教育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靖;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维;国际旅游岛建设与海南公民道德素质提升问题研究[D];海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国屏;弘扬自然辩证法传统建设科学技术学学科群[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吴桂韩;;论高校人格教育与学生健康人格培养[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郭凤志;人性:社会塑造与主体选择的统一[J];东北师大学报;2001年06期
4 郭凤志;中国特色大众文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06期
5 李秀云;国外人格教育及对我们的启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6 涂又光;论人文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05期
7 郑荣双,严全治;试论人格形成的选择机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8 艾福成;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社会哲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1期
9 刘小强,蒋喜锋;高校德育应力避“知识化”倾向[J];江苏高教;2002年02期
10 杨秀莲;;文化与人格关系研究的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秀莲;论人格的文化生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家军;;“共生”及其教育意蕴[J];新课程(综合版);2009年06期
2 ;故事的教育意蕴[J];新课程(综合版);2011年07期
3 李统兴;;回到教育本身——《论语》的教育意蕴[J];湖南教育(上);2012年09期
4 王娟娟;靖国平;;生成性知识观及其教育意蕴[J];教育导刊;2007年07期
5 林宣龙;孙海明;;教育意蕴:源于阅读的感悟[J];江苏教育研究;2009年05期
6 樊亚奎;;试论互动的教育意蕴[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年03期
7 陈彩燕;;“关系人”的存在方式及其教育意蕴[J];教育导刊;2010年03期
8 邱关军;;模仿的人学内涵及其教育意蕴[J];教育导刊;2013年06期
9 王俊;;计算教学承载着怎样的教育意蕴——《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教学设计[J];河北教育(教学版);2010年Z2期
10 郑雪松;;祠堂文化的教育意蕴及其传承价值[J];时代教育;201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高时良;;孔子的环境意识教育意蕴剖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宽容的内涵及教育意蕴[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杨启光;;英国家庭与学校关系的历史嬗变及其教育意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淘;仪式中的教育意蕴[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2 何芳;人之身体的教育关注[D];河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456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1745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