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高职院校分层次人才培养问题与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18-12-13 03:23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生源参差不齐、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应该实施分层次人才培养。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分层次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高职院校分层次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同时提出确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可选择性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及配置分层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等路径。
[Abstract]:At present, the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different in source and individual.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teaching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in different level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hierarchical talent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hierarchical talents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uts forward the goal of establishing diversified talents training.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selective course system for talent training, to establish a student-oriented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and to configure the basic elements of talent training in different levels.
【作者单位】: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高职院校技术型人才培养路径的整体创新设计与实践研究”(BJA13009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温州市2014年度高层次人才创新技术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温州市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71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丁金昌;;基于产学研结合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2 杨晓翔;温步瀛;钟春玲;;地方“211工程”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以福州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10期

3 丁金昌;;高职院校需求导向问题和改革路径[J];教育研究;2014年03期

4 黄先开;杨鹏;冯爱秋;;地方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进;唐毅谦;曾玉玲;朱睿;;加强廉政建设规范教务管理 保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以成都大学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12期

2 王彩芳;;构建高职图书馆文化建设长效工作机制的新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3年03期

3 郭桂萍;张炬;;关于广告学专业产学研结合机制的探讨[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3年01期

4 楼锡银;;基于“前店后校”的能力本位高职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年02期

5 刘延辉;林文松;李曼萍;王慧萍;李芳;;基于激发学习兴趣的绪论课实践——以航空材料为例[J];大学教育;2013年05期

6 高倩;南楠;杨晓峰;;高职院校机电专业产学研结合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13期

7 沈瑞姝;;高职院校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现状及有效途径探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8 刘秀琼;;高职院校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州化工;2014年07期

9 尚彩云;;高职影像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探索——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皖谯影像工作室为例[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10 徐洪智;;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4年2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青峰;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适切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翠云;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萨日娜;内蒙古西部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年

3 谭艳;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优化方案研究[D];南华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伟;唐恩富;;适应社会需求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肖化柱;邓玲;;地方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年05期

3 曾冬梅,黄国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因、层次与涵义[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4 潘维真;地方性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10期

5 刘智运;;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J];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01期

6 丁金昌;;关于高职教育体现“高教性”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7 刘晓;石伟平;;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评析[J];教育与职业;2012年02期

8 刘亚峰;;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对策与建议[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11期

9 尹文博;;地方综合性大学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丁金昌;;基于“三个三结合”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太善,孟建新,刘洪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S1期

2 佟景才;大学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4期

3 冯惠敏,李清泉;大学普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5期

4 马殿平,施宙,郭如书;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7期

5 周营军;高校应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6 侯华玲;高校创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00年09期

7 马万民;对高校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01期

8 肖继新,李茹,吴柏玲;高校人才培养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J];经济论坛;2003年19期

9 李湘健,徐少亚,顾德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4年03期

10 张晓洪,邓成超;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远国;;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心建;;关于“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讨[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邓开陆;;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4 华小梅;丁坚勇;康俊明;;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5 饶凌平;丁坚勇;胡钋;华小梅;;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6 ;第一节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7 裘松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裘松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改革·创新·发展——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4年

9 ;抓好人才培养 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A];全国纺织教育学会纺织教育交流会议文集[C];2004年

10 ;宁波大学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闽江学院院长 杨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N];福建日报;2008年

2 厦门大学校长 朱崇实;自觉担当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记者 沈朝晖;“百校千企”签订31项人才培养协议[N];宁波日报;2011年

4 记者 汪俞佳;文化产业要发展人才战略须先行[N];人民政协报;2011年

5 郝静;天津河北:“十佳”模范引领人才培养[N];检察日报;2012年

6 通讯员 洪玉管;人才培养也有质量认证[N];中国教育报;2012年

7 通化师范学院副院长 教授 刘惠洲;三个确立三个发挥 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2年

8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胡和平;充分发挥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N];中国教育报;2012年

9 西南科技大学 董发勤;跨文化联合校园的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崔楠;西北地区涉农高校人才培养迫在眉睫[N];内蒙古日报(汉);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邓岳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肖鹏燕;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非均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8 黄水林;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董垌希;中外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比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张彤;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D];厦门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玉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与路径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俊强;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郑燕;高职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韩文英;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5 范秀娟;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李婧;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模式的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7 李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庞颖;大学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李艳;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10 方向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757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3757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f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