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共同体的内涵、要素、价值和建构

发布时间:2019-09-23 20:17
【摘要】: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跨界的教育活动,其自身的长效发展需要凝聚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多方的力量。而合作共同体的有效形成,能够实现多元个体的价值协同和异质同构,以及多方资源的聚合与共生,突破校企合作的瓶颈,推动合作健康、稳定、有力、有序、有效的运转。因此,探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共同体的内涵、要素、价值和建构,是提升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0JZD0040)的阶段性成果,主持人:石伟平;教育部委托研究项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专项课题”
【分类号】:G7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利;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J];中国培训;2003年02期

2 陈宇;;论中国高技能人才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31期

3 陈宇;;中国高技能人才的现状及培养途径(摘要)[J];中国就业;2004年06期

4 ;我国今后3年培养50万新技师 对高技能人才的表彰奖励力度将加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12期

5 王友强 ,刘锡河;浅谈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J];中国培训;2004年03期

6 李荣生;劳动保障部在京召开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座谈会[J];中国培训;2004年02期

7 庞惠芳;培养高技能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J];中国培训;2004年05期

8 丁大建;高技能人才的短缺与价值评价错位[J];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05期

9 刘璇;黑龙江省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10期

10 何静;对打造宁波高技能人才高地的几点研究[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飞;;培养和造就高技能人才[A];2003’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论文集[C];2003年

2 戴洪波;;创新铁路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A];铁路劳动组织改革和高技能人才建设研讨会交流论文汇集[C];2007年

3 顾燕芬;;浅谈高技能人才的现状、需求与培养对策[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4 邱作丽;;平凡中创造辉煌——学习《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事迹》读本有感[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5 王正云;;职业院校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A];农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武晋宝;赵清明;王留耿;;高技能人才断层的分析与思考[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王广才;;浅议铁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A];山东铁道学会铁路运输安全学术研讨论文集[C];2011年

8 王效范;;关于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几点思考[A];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中册)[C];2013年

9 潘光荣;;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评价的思考[A];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3年

10 施艳;;加强铁路高技能人才建设的几点思考[A];铁路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光明视点”记者 吕贤如  本期策划 陆彩荣 徐可;高技能人才开发挂挡提速[N];光明日报;2004年

2 马利;喜看高技能人才受尊重[N];人民日报;2004年

3 记者 吴立群;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N];无锡日报;2005年

4 黄红芳;我省举多方之力培养高技能人才[N];新华日报;2005年

5 记者 杨英春;我区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N];新疆日报(汉);2004年

6 本报记者 薛秀泓;高技能人才应是社会的“香饽饽”[N];中国改革报;2006年

7 俞丽虹 季明;上海“订单式”培养高技能人才[N];中国改革报;2007年

8 记者 荣为人 实习记者 焦静波;中国一航召开高技能人才工作座谈会[N];中国航空报;2006年

9 蒋悦飞;高技能人才退休可推迟5至10年[N];中国矿业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N];重庆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高岩;高技能人才成长探析[D];东北大学;2008年

2 葛侃;煤炭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与培养保障体系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立军;无锡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策略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2 李智;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经济学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闫飞;我国高技能人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黄霞;重庆市大型国有企业高技能人才开发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潘文浩;山东省高技能人才评价与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孙爱芬;基于职业生命周期的高技能人才终身学习模式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1年

7 王春辉;高技能人才成长路径及相关效果评价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卉;高技能人才供需现状及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9 俞倩;高技能人才多元合作培养模式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10 孟云凤;高技能人才聚集及其隐性人力资本开发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404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5404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a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