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我国“双师型”教师标准建设刍议

发布时间:2020-01-31 06:12
【摘要】:"双师型"教师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专业技术人员。"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化具有跨界性、开放式、高水平的特点,在教师专业化中具有引领性和示范性。积极打造有中国特色的"双师型"教师概念、健全标准体系、构建层级系列、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坚持标准化基础上的灵活性应该成为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健康发展的基本准则。
【图文】:

“双师型”教师,类型层次


职教论坛/2017.25结合专业知识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掌握专业实践能力,进而能够顺利就业或自主创业,实现立足社会并服务社会的基本目标。满足这样的教学目标,客观上要求“双师型”教师具备较高的学历和丰富的阅历,以便具备相应的学术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相对来说,普通中小学的学生以获得一般知识掌握一般方法为主,接受的是通识教育,相应的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进行通识教育的能力;研究型大学的学生通常以发现新的学科知识为主,接受的是学术教育,相应的要求教师具备学术科研能力。在“知”与“行”的关系上,两者都倾向于获得知识或发现知识,而对于“行”却关照不足。“双师型”教师所面对的学生通常不能以学术研究为业,而是需要在以往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专业教育提升自己,以便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世界,结合专业找到自己切入社会、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路径。为此,不仅需要立足专业更好地学会求“知”,尤其还需要结合实际恰如其分地“行”。这就要求“双师型”教师不仅能够传授更高层次的通识知识,能够传授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使学生能够“知”;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结合实际让学生将其转化为“行”,能够顺利就业或自主创业,以专业为依托立足社会和服务社会,最终帮助学生掌握“安身立命”的资本。综上所述,“双师型”教师兼有普通中小学教师强调通识教育和研究型大学教师注重学术教育的特点,在帮助学生实现由“知”到“行”的升华中致力于弥补中小学通识教育博而不专以及普通高校学术教育理论脱离实践的不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化无论对普通中小学教师还是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说都具有引领和借鉴意义。其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的内容具有强

“双师型”教师,类型层次


职教论坛/2017.25结合专业知识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掌握专业实践能力,进而能够顺利就业或自主创业,实现立足社会并服务社会的基本目标。满足这样的教学目标,客观上要求“双师型”教师具备较高的学历和丰富的阅历,以便具备相应的学术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相对来说,,普通中小学的学生以获得一般知识掌握一般方法为主,接受的是通识教育,相应的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进行通识教育的能力;研究型大学的学生通常以发现新的学科知识为主,接受的是学术教育,相应的要求教师具备学术科研能力。在“知”与“行”的关系上,两者都倾向于获得知识或发现知识,而对于“行”却关照不足。“双师型”教师所面对的学生通常不能以学术研究为业,而是需要在以往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专业教育提升自己,以便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世界,结合专业找到自己切入社会、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路径。为此,不仅需要立足专业更好地学会求“知”,尤其还需要结合实际恰如其分地“行”。这就要求“双师型”教师不仅能够传授更高层次的通识知识,能够传授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使学生能够“知”;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结合实际让学生将其转化为“行”,能够顺利就业或自主创业,以专业为依托立足社会和服务社会,最终帮助学生掌握“安身立命”的资本。综上所述,“双师型”教师兼有普通中小学教师强调通识教育和研究型大学教师注重学术教育的特点,在帮助学生实现由“知”到“行”的升华中致力于弥补中小学通识教育博而不专以及普通高校学术教育理论脱离实践的不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化无论对普通中小学教师还是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说都具有引领和借鉴意义。其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的内容具有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曹子英;孙培松;;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标准的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2 李建民;陈景华;宋丽艳;李玉强;张春蕾;李征楠;付维维;;“双师型”素质教师标准探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年03期

3 陈戎;;“双师型”教师标准及培养培训途径与形式探析[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年11期

4 陈爱华;;呈现技工教育特色 推进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对《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标准(试行)》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培训;2014年05期



本文编号:25749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5749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4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