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工作本位学习的课程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7 09:15
【摘要】: 从20世纪90年代起,工作本位学习在世界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这种全新的学习理念和务实的学习模式也很快席卷了中国,给我国职业教育带来了一片生机。一时间,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和英国的“三明治课程”都成为了我们纷纷效仿的对象。除了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的创新外,工作本位学习理念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实践导向课程模式和行动导向课程模式的设计和开发都闪烁着工作本位学习理念的光芒。工作本位学习是学校与工作场所(雇主)联合开发的一种学习方式和一项合作教育计划。它的有效开展取决于三方面因素:企业的积极参与,为在校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岗位;高质量的工作场所学习,为学生提供结构化的学习活动和引导性的学习策略;工作场所与学校课堂顺畅而有效的组织和衔接,为学生提供反思和拓展知识的空间。本论文将聚焦于结构化工作场所学习的组织和学校课堂学习与工作场所学习的衔接,探讨如何提高工作本位学习课程的价值。本论文分为五章: 第一章,导论。首先对工作本位学习、课程等概念进行界定。通过分析研究背景和回顾大量相关研究文献,明确本研究的意义和思路。聚焦于如何提高工作本位学习课程的价值,其中包括两个方面,即结构化工作场所学习的组织和学校本位学习与工作本位学习的衔接活动。 第二章,工作本位学习内涵及其策略解读。首先剖析工作本位学习的核心理念,包括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独有的学习观;通过引入工作本位学习模式,介绍与工作本位学习相关的各种学习理论,从中揭示出工作本位学习的特点;最后简介工作本位学习的各种策略及其价值。 第三章,工作本位学习课程设计。通过构建工作场所学习课程模式来提高工作场所学习质量。工作场所学习是工作本位学习活动最不可缺少的主要环节。它的高质量、高结构化组织直接决定着工作本位学习活动的效果。本章聚焦于工作场所学习课程模式的推导,并介绍在工作场所学习中学习活动的组织及其学习策略。 第四章,工作本位学习与学校本位学习的衔接。分析学校本位学习对于工作本位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具体介绍学校作为工作本位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应该如何促进工作本位学习与学校本位学习的衔接,包括如何与雇主沟通、协作;如何全程监督和评估学生的表现;如何捕捉工作场所学习中具有教育意义的片断,带回课堂进行拓展等等。 第五章,工作本位学习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的思考及借鉴。澄清工作本位学习在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发展中的一些曲解;并阐述其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具有的重大价值;最后,介绍工作本位学习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的借鉴,选择集中体现工作本位学习理念的项目——实习进行个案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712.3
【图文】:

本位,学习资料,综合模式,来源


理论图2一1工作本位学习综合模式学习资料来源:改编自 Joseph.A.Raelin.Amodelofwort-basedlearning.o嗯 anizationseieneevol.5.No一6, November-December1997.P‘573型,但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不论是个体层次还是集体层次的工作本位学习,为了实现学习的有效性,都需要考虑每一种学习类型。根据个体层次和集体层次的划分,可以将这八种学习类型进行简单分类:1.个体层次的工作本位学习①概念化。概念化或范畴化是人类高级的认知活动。概念化是指通过运用许多特殊的事物来从中阐明可以归纳出的观点或者得出新的观点比如推论。这种认知活动是一种思想活动,‘它超越了目前已有的观点,迈向更高层次的观点。概念化是客观世界现象的抽象模型,它抽象于真实、鲜活、具体的世界。虽然如此,但它仍然有助于实践。概念化,作为阐明和描述行为的一种方式,它为实践者提供了一种共同语言和强大的分析武器。’针对一些非特殊,常规性问题,它为人们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去认识这些问题,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建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式及评价[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刘瑞军,贾志成,王兴国,杨艳君;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李敏谊;;试析美国幼儿教育课程模式的理论流派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11期

4 凌红;卓国锋;;高职软件专业项目集群课程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34期

5 姚蕾蕾;;国外会计教育现状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08期

6 管友桥;;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现状透析[J];职业时空;2009年01期

7 范菲;;印度中小学环境教育课程实施方式及其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09期

8 董晓玲;叶聚丰;张健明;;地方工科院校工程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理论探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S1期

9 林书兵;;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办公自动化课程改革方法和实践[J];办公自动化;2009年22期

10 刘想元;;VOCSCUM课程模式开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党光磊;;浅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理论课程模式与能力培养[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范维纲;;论创建工学结合的新型课程模式[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3 田淑华;;“资格导向、企校合作的开放式课程模式”探索[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陆国民;;以“实践导向”课程模式引领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A];科学发展 和谐社会 职教创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孙晓艳;蔡建军;;应用电子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与实践[A];2006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王文;周莉;王莹;刘雅丽;;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高职教育模式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董莉;李育川;邢起珍;;对我校实施课程综合化的初步探索[A];农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魏龙;孙见君;张国东;;“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探讨[A];制冷空调学科教学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C];2006年

9 关胜文;;专业课课程方案建设与课程开发研究——汽运专业职业能力拓展[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10 王晓昕;;扬弃传统 指向实践——高职标志设计课程模式新探[A];2010北京高教学会高职研究会学术年会“金商祺”杯优秀论文专辑[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傲霜;黑大:以任务驱动更新计算机课程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张箐;高职高专会计的课程模式[N];财会信报;2009年

3 张箐;高职高专会计的课程模式[N];财会信报;2009年

4 ;小主人成长的摇篮[N];重庆日报;2004年

5 实习记者 米丽古丽;今秋高中教学实行新课程模式[N];吐鲁番报(汉);2008年

6 王平 刘守古 陈昱 詹国祥;突破传统瓶颈 建立公共体育自主建构课程模式[N];光明日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黄蔚;从“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器官系统为中心”[N];中国教育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李挥;项目课程:高职教育走向优质的选择[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邱海黎;在玩中学会做人[N];中国妇女报;2005年

10 黄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有“新观念、新体系”[N];中国文化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伟强;基于标准的体育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柏杨;军医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模式构建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3 刘留;论美国学校体育课程的生命关怀[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4 任京民;社会科课程综合化的意蕴与追求[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郑家福;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检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吴世家;中美公共关系高等教育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胡雅欢;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8 杨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孟凡丽;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梁成艾;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瑾R

本文编号:27316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7316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3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