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类型学视野下中职学生失范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7 17:07

  本文关键词:类型学视野下中职学生失范行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类型学 中职学生 失范行为


【摘要】:随着犯罪朝着低龄化方向发展,青少年学生的失范行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的中职学校以初中毕业生为主要的招生对象,中职学生在心理上没有高职、本科院校学生成熟,在管理上不如普通高中严格,所以中职学校成为了失范行为发生的“重灾区”。同时,受历来“重学术、轻技术”思想的影响,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并不高,中职学生的失范行为加剧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探究学生失范行为,了解学生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并能做到提早预防和及时控制显得愈发重要。 为了深入分析中职学生的失范行为,本研究透过类型学的视野,并借助文献分析、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方法展开研究。研究发现,生物学说是最早的关于失范行为的解释,而社会学关于失范行为的研究则最为全面、透彻。依据不同的标准,中职学生失范行为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依据失范行为的层次可划分为违法行为、违纪行为、悖德行为、悖俗行为;依据失范行为的机制可划分为偶然性失范行为、持续指向性失范行为;依据失范行为的主体可划分为个体失范行为和群体失范行为。本研究从法纪、情理两个维度对学生的失范行为进行分析,将其分为合法纪合情理行为、合法纪不合情理行为、不合法纪合情理行为、不合法纪不合情理行为。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更好地提出预防和矫正中职学生失范行为的建议,本研究试图站在学生的立场分析其行为。研究发现,所站的立场不同,对失范行为的看法也是不同的。有些行为在教师和家长眼里是失范行为,但是在学生眼里就是情有可原、合情合理的。因此,对学生失范行为的研究要从成人和学生两个视角进行研究。
【关键词】:类型学 中职学生 失范行为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715.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部分 绪论8-18
  • 一、研究缘由8-9
  • (一) 中职学生健康发展的诉求8-9
  • (二) 中职学校“身份认可”的现实需要9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析9-14
  • (一) 关于中职学生失范行为概念的研究10-11
  • (二) 关于学生失范行为产生原因的研究11-13
  • (三) 关于中职学生失范行为预防和矫正的研究13
  • (四) 对中职学生失范行为研究评述13-14
  • 三、主要概念界定14-16
  • (一) 类型学14-15
  • (二) 中职学生的失范行为15-16
  •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16-18
  • (一) 研究思路16-17
  • (二) 研究方法17-18
  • 第二部分 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18-24
  • 一、失范行为的生物学解释18
  • 二、失范行为的社会学解释18-24
  • (一) 社会失范论18-20
  • (二) 社会学习理论20-21
  • (三) 标签理论21-22
  • (四) 冲突理论22-24
  • 第三部分 中职学生失范行为的类型学分析24-33
  • 一、中职学生失范行为的类型24-28
  • (一) 根据失范行为的层次划分24-25
  • (二) 根据失范行为的机制划分25-26
  • (三) 根据失范行为的主体划分26-28
  • 二、中职学生行为“法纪”、“情理”二维分析28-33
  • (一) 中职学生不违法纪、不违情理的行为28
  • (二) 中职学生不违法纪、违情理的行为28-30
  • (三) 中职学生违法纪、不违情理的行为30-32
  • (四) 中职学生违法纪、违情理的行为32-33
  • 第四部分 中职学生失范行为原因分析33-45
  •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33-36
  • (一) 家庭教养方式不当33-34
  • (二) 父母的期望不足34-35
  • (三) 对学校工作的不配合35-36
  • 二、不合身的负面标签36-42
  • (一) 标签形成的维度36-40
  • (二) 标签的表现40-42
  • 三、同辈群体的影响42-45
  • (一) 中职学生同辈群体的类型42-43
  • (二) 同辈群体与中职学生失范行为的关系43-45
  • 第五部分 中职学生失范行为的预防和矫正建议45-51
  • 一、家庭层面45-47
  • (一) 确定宽严相济的教育方式45-46
  • (二) 给予合理的期望46
  • (三) 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46-47
  • 二、学校层面47-49
  • (一) 禁止语言倭化47
  • (二)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47-48
  • (三) 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48-49
  • 三、政府层面49-51
  • (一) 开展适合中职学生参与的社会公益活动49
  • (二) 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和社会环境49
  • (三) 提高中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49-51
  • 结语51-52
  • 附录52-54
  • 参考文献54-58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克玲;我国现阶段一般社会失范行为原因分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2 董金权;李红星;;社会学视野中的青少年越轨行为研究——一个整合性理论模型的建立与分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黄家和;问题学生"的教育与转化[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朱力;;失范的三维分析模型[J];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5 包福存;;农村留守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学分析[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凡勇昆;王帅;;问题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学分析[J];教育与考试;2008年03期

7 程天君;“差生”从何而来——基于教学过程的社会学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04期

8 杨明光;;转型期我国大学生行为失范研究评析[J];南开学报;2006年03期

9 倪荫林;对越轨类型的正确划分及其意义[J];武警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张音宇;对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本文编号:8706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8706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4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