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投入产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1 18:26
本文关键词: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投入产出研究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无论从年度招生规模还是年度毕业生人数均双双超过了本科学校,真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高职院校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低水平发展。因此国家启动了全国高等骨干职业院校建设项目,旨在通过建设100所左右的骨干高职院校,辐射、带动其他高职院校的发展,达到全国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整体提升。本文选取了首批39所骨干高职院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项目院校的投入和产出相关数据,构建了投入一产出统计分析模型,并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得出了39所骨干院校的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程度,确定了教育投入对产出的影响。从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教学仪器设备与场地、地区差异、资金及捐赠投入等三个投入要素与教育的总产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也即说明三个投入要素对于教育产出的影响最大,贡献率最高;于此同时,教育投入变量与新增专业带头人、科技服务到款额、对口支援与为职业院校培训师生数等产出之间相关性特征不明显,也即说明教育投入对这些教育产出的影响不大,也说明了高职院校存在师资队伍不强、科研与技术服务能力较弱、辐射带动作用不够等问题。而通过以上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可以为后续启动建设的两批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也为全国其他高职院校的建设提供了经验,有利于提高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项目的建设成效,提升全国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
【关键词】:高等教育 职业院校 投入产出 因子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719.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1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2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2-16
- 1.2.1 国外文献综述12-13
- 1.2.2 国内文献综述13-16
-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16-18
- 1.3.1 本文相关概念界定16-18
- 1.3.2 本文研究范围界定18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主要创新点18-21
- 1.4.1 研究内容19
- 1.4.2 研究方法19
- 1.4.3 主要创新点19-21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分析方法概述21-25
- 2.1 公共产品理论21-22
- 2.2 人力资本理论22-23
- 2.3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23-25
- 第三章 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投入产出现状分析25-35
- 3.1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主要投入25-29
- 3.1.1 建设资金投入分析25-27
- 3.1.2 人力资源投入分析27-28
- 3.1.3 教学仪器设备投入分析28-29
- 3.2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主要建设项目29-31
- 3.2.1 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项目29-30
- 3.2.2 非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项目30
- 3.2.3 其他配套建设项目30-31
- 3.3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主要产出分析31-35
- 3.3.1 人才培养31-32
- 3.3.2 内涵建设32-33
- 3.3.3 社会服务33-35
- 第四章 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投入产出统计分析35-48
- 4.1 统计变量的设置与统计软件选择35-37
- 4.1.1 指标的选择35-36
- 4.1.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36-37
- 4.1.3 软件的选择37
- 4.2 投入产出评价模型构建37-48
- 4.2.1 相关性统计分析38-39
- 4.2.2 因子分析39-42
- 4.2.3 投入对单个产出的回归分析42-45
- 4.2.4 投入对总产出的回归分析45-48
- 第五章 对策与建议48-55
- 5.1 打造专兼结合、实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48-50
- 5.1.1 引进高素质人才,改善师资结构48-49
- 5.1.2 强化实务能力,提升教师水平49
- 5.1.3 强化带头人培养,发挥领头作用49-50
- 5.2 加大教学硬件投入,提升办学硬实力50-51
- 5.2.1 加大实训设备投入,改善实训教学条件50
- 5.2.2 新改扩建教学场地,改善办学基础设施50-51
- 5.3 推动校企合作,促进产教深度融合51-52
- 5.3.1 校企全方位合作,增强办学活力51
- 5.3.2 开展应用研究,实现校企合作共赢51-52
- 5.4 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强化学生就业指导52-53
- 5.4.1 强化学生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52
- 5.4.2 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引导助推就业52-53
- 5.5 加强对薄弱院校的支援,发挥示范和帮扶作用53-55
- 5.5.1 探索规律和经验,发挥辐射带动能力53
- 5.5.2 深化全面交流,加大帮扶支持力度53-55
- 结论与展望55-57
- 参考文献57-61
- 致谢61-62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62-63
- 附录B 国家首批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名单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力勤,韩玉英;环境保护中因子分析等方法的某些应用与进展[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7期
2 陈敏;朱春燕;;卫生检验专业课程体系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因子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0年02期
3 黄行;我国少数民族构成要素的因子分析[J];民族研究;2001年01期
4 吴静;对内蒙古旗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因子分析[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谭斌,刘美蓉;因子分析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统计教育;2001年06期
6 李升学,康彦彦;我国各地区企业融资差异的多变量因子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杨淼P,
本文编号:8961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896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