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过度劳动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理论模型与实证支持

发布时间:2018-01-07 09:39

  本文关键词:过度劳动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理论模型与实证支持 出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过度劳动 过去 现在 未来 理论模型


【摘要】:在中国学术界,关于过度劳动的研究大多关注当下。本文以历史发展的视角审视人类过度劳动问题,分析过度劳动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此,本文建立了过度劳动形成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解释人类社会自工业化以来,在最初阶段过度劳动普遍比较严重,之后随着消费品产出的不断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作时间不断减少,过度劳动趋于缓和,这一观点得到数据的支持。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体力劳动将大幅被取代,工作时间也将进一步减少。由此,过度的体力劳动将成为历史。未来的产业竞争将更多地表现为设计和管理人工智能人才之间的竞争,过度劳动将主要成为这一群体的问题。
[Abstract]:In Chinese academia, research on excessive labor mostly focus on the presen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on human over labor issues, analysis of work over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Therefore, this paper presents a theoretical model for the formation of excessive labor,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human society since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excessive labor generally more serious, after increasing the output of consumption goods,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work time is reduced, excessive labor is easing, this view has been data support.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physical labor will greatly be replaced, the work time will be further reduced. Thus, excessive physical labor will become history. The industry competition in the future will be more reflected in the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alent competition, excessive labor will become the main The problem of this group.

【作者单位】: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F240
【正文快照】: 过度劳动与过劳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过度劳动是指长期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从而导致健康状态下降的结果为过劳。因此过劳不是过度劳动的简称,有其特定的含义。根据日本前中央大学教授齐藤良夫的定义,所谓“过劳”是指由于活动产生的疲劳不能因为包含睡眠在内的休息得到恢复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春勇;;口吃的理论模型与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07年09期

2 杨竹;;高职教育供求理论模型的构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张婵;盖笑松;;中小学生学校适应的理论模型与反思[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吴艺方;韩秀华;韦唯;罗良;;小学生父母教育卷入行为理论模型的建构与验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5 秦金亮;;学生在学习中竞争与合作研究的理论模型述评[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3年02期

6 孙明玺;测定小企业风险的理论模型[J];管理科学文摘;1994年02期

7 郑士贵;城市空间组织的理论模型和在现代条件下城市的可能发展战略[J];管理科学文摘;1999年06期

8 王美萍;张文新;;个体发展良好拟合理论模型的多方法检验[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9 王海忠;商圈研究的理论模型[J];市场与人口分析;1999年03期

10 赵磊;朱泓;;大学生领导力发展理论模型之构建——基于领导力发展的社会变革理论[J];重庆高教研究;201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廖娟;;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理论模型的演变及其新进展[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马勇占;毛志雄;王东升;;跨理论模型中自我效能、变化阶段对变化过程和身体活动关系的中介效应[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3 方颖;凌颖琛;向雪;吴建华;;双粘附分子系统接触面FRAP的理论模型[A];第八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王丽君;徐蕾;伍珊珊;谭金凤;陈安涛;;错误后减慢理论模型述评[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钟守楠;;基于自然进化机理的评价模型[A];中国运筹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卷)[C];2004年

6 赵霞;;零售企业连锁扩张的边界分析:一个理论模型[A];“商业改革与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衡水老白干杯”征文颁奖活动论文集[C];2010年

7 王朝明;马斌;;我国“民工荒”与经济结构调整——基于刘易斯—托达罗理论模型的综合解释[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规律[C];2010年

8 姜彤;黄志全;李华晔;;改进的灰色最优归类理论模型在工程地质多指标评判中的应用[A];岩石力学理论与工程实践[C];1997年

9 黄合水;彭聃龄;;关于品牌资产的一种认知观点[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10 任明;孙增涛;封继宏;商洪才;张伯礼;;中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自报告量表 (TCMPRO-COPD)理论模型的建立[A];全国中医内科肺系病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杰克·戈德斯通 Jack Goldstone 郭台辉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学院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单一理论模型难以解释所有革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记者 毛黎;描述日冕质量抛射的理论模型首次得以验证[N];科技日报;2010年

3 汪晓波;现实经济世界终究不是理论模型[N];上海证券报;2014年

4 蔡肖兵;大数据,难点是求真[N];人民日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张鹏;建设中国特色的检验检疫新兴学科[N];中国国门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培席;医务场所暴力调查及理论模型研制[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健;隧道近火源烟气热参数理论研究与数值模拟[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2 张健;基于A~+BC模型的X and Y习语构式的认知机制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3 施晓婷;柔性电子装置的热学和力学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4 林万山;股价操纵理论模型[D];复旦大学;2014年

5 钱俊;免费公交理论模型与系统仿真分析[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6 刘君一;中小企业产业升级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7 陈思雨;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路径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6年

8 周莹莹;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冠脉介入术后患者康复运动的护理干预[D];吉林大学;2016年

9 孙怀峰;英汉交传中的CDIS动态理论模型应用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年

10 高兴平;我国煤矿企业重特大事故防控体系构建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920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3920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f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