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中国上市公司所有权结构与投资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3 06:17
【摘要】: 所有权结构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与效率问题一直是公司财务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可谓成果累累、百家争鸣。所有权结构的不同表现形式,不仅代表了各利益相关方对投资收益现金流的分配权,而且还涵盖了以所有权结构为基础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配置。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公司治理研究地理范畴的扩展和古典经济学中股东同质性假设的突破,集中型所有权结构下,直接或间接拥有公司控制权的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步成为公司治理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而由大股东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追求动机、形成与分配于公司财务政策的影响,随着公司治理核心问题的转移,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度量及其影响因素出发,刻画控制性股东对小股东利益的侵占问题,一直是上述领域研究的重要线索,但是相对于控制性股东通过证券回购、资产转移和利用转移定价进行内部交易等方式对中小股东直接的利益侵占而言,由控制性股东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追求而产生的非效率财务决策行为,尤其是非效率投资行为,对公司价值,从而对小股东利益带来的损害,可能更为严重,更值得关注。本文将研究的目标定位于我国转型经济宏观背景下,所有权结构对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及其投资绩效影响,以探讨大股东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追求、形成与分配对公司投资的影响机理,并进一步从更短的价值链洞悉所有权结构与公司价值关系的迷雾。具体而言,研究内容可以分为如下九个部分: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在回顾投资理论演进历史的基础上,对两类代理问题下所有权结构于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评述。 第三章是制度背景分析。本章结合我国转轨经济的宏观背景,探讨了我国企业的投融资体制的演变、证券市场发展情况、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特征以及相关的投资法律环境。 第四章是基于所有权结构的控制权结构特征分析。本章引入了海洋博弈模型,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配置和股权制衡机制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计算机模拟运算,运用基于海洋博弈的Shapley指数对我国不同终极所有权属性下的上市公司控制权结构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为后续研究奠定方法和实践基础。 第五章是规范研究。利用Myers-Majluf(1984)的分析框架,对垄断型所有权结构和制衡型所有权结构这两种典型的集中型所有权结构下大股东控制的公司投资行为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控制权私有收益与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分散型所有权结构、制衡型所有权结构和垄断型所有权结构下的公司价值差异进行了比较。 第六章是实证研究。本章基于门槛面板模型,试图通过较为客观控制度区间分类方法,揭示大股东控制度与非效率投资行为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终极所有权性质、股权制衡对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影响。 第七章是经济后果检验。在第六章的研究基础上,运用边际Q对上市公司的投资绩效进行了衡量,进一步讨论了大股东控制度、终极所有权性质和股权制衡度对上市公司投资绩效的影响。 第八章为政策建议。本章在以上各部分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和投资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第九章为总结和研究展望。在这一部分中,总结了以上各章的研究结论,并对论文研究的局限性和下一步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本文结合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点,在测量大股东控制度和股权制衡度时,采用了基于海洋博弈的Shapley权利指数,对大股东与小股东区别对待。这将有助于弥补当前国内相关研究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制衡度和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度等重要公司治理特征变量的测度方法上的缺陷。同时,本文采用计算机模拟的计算方法也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突破了基于海洋博弈的Shapley指数的应用瓶颈。 ②本文的理论研究发现,控制性股东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追求并不一定带来公司价值的贬损,当控制性股东获取的控制权私有收益足够小时,反而可能有利于公司价值的增加。因此,控制权私有收益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这与Leff(1964)关于腐败在经济体系之中的作用的论断“在特定条件下,腐败可能有利于经济增长”有类似之处,为学术界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视角。 ③现有研究对股权集中度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区间效应的区间分界点和区间数量的确定带有很大的主观性色彩,于此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通过门槛面板模型,研究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非效率投资行为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并通过终极控制权性质的分类回归比较不同终极控制权下,上述非线性关系的不同表现。这不仅可以避免现有研究中,人为划分股东控制度区间所带来的主观性,而且还有利于缓解Vogt(1994)模型中引入交叉变量所带来的较为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提高检验结果的稳定性和非线性关系的检验效率。
【图文】:

理论假说,所有权结构


过度相对于投资不足,表现更为突出。2.4 相关研究评价与启示自从 LLSV 在上世纪末的“法律与金融”系列文献发表以来,关于集中型结构下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与效率就一直是公司金融领域讨论话题。大量学者对大陆法系国家或新兴经济体中集中型所有权结构的企业及大股东控制下的财务决策行为,从不同侧面进行了研究,但是,相对于结构与公司价值或绩效关系的丰富研究成果,以价值创造过程,即投资为切来考察第二类代理问题下,大股东控制的投资行为特征,从而对企业价值的还十分欠缺,虽然已有一些文献研究形成了较有影响的理论假说,但是,域的研究还十分的零散,结论各异,未能形成广为接受的理论体系。图 2.1 权结构与企业投资决策影响的重要理论假说进行了总结,可以发现,随着集中度的变化,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变化,不同的说效应也随之此消彼涨。

函数图,局中人,份额


图 4.1 累计概率投票函数图Fig 4.1 The Image of Cumulative Voting Function自 ‘Value of Large Games II: Oceanic Games’, J.W.Milnor and L.S.Shaple心思想可以形象的描述如下:图 4.1 刻画了有 3 个大局中人的;8 ]的一种大局中人的排列,其中,最低获胜投票份额(quota)为投票份额分别为 2,4,1,而海洋的投票份额之和为 8。在小局间[ 0,1] 内,大局中人 1,2,3 分别位于1 2 3x , x ,x 。在该二维坐标组成的是累计投票权函数 f ( x )的图像,,对任意一点x, f ( x )对所有局中人(不包括位于 x 的局中人),包括大局中人和小局中即)iix x w xα<= ∑+,如果对任意 ε > 0,均有 f ( x ε) < c ≤f ( x)①,则称位于点 x(pivotal)。而对任意局中人的权力的度量,则可通过在所有可能下,其成为关键人的概率。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75;F276.6;F224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慧;;股权结构对非效率投资影响的研究假设[J];商;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胜强;股权结构对企业R&D投资行为的影响及经济后果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田春雷;金融资源配置公平及其法律保障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3 王涛;中国商业银行所有权结构、治理机制与风险行为[D];重庆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苑亚朝;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葛洪;公司控制权及测量方法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3 韩哲;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关联性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毕宇鹏;隧道动机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256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6256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3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