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3 14:08
【摘要】: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和科技实力。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如何发展中国高技术产业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选择“高技术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技术效率视角,运用产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理论,对影响高技术产业增长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通过此项研究,可以了解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的状况,揭示影响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深入剖析了技术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效率的测度方法。在对效率和技术效率的基本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技术效率展开分析,明确了技术效率是一种“适应性效率”。以传统的索洛增长核算法为例,分析了技术效率对增长的影响,阐释了技术效率影响经济增长的路径。 第二,构建了一个技术效率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分析高技术产业内涵的基础之上,构建了技术效率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效率进而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动力模型,并对技术效率还可通过提高一些外部因素对高技术产业产生支持的原理进行阐释,然后进一步分析了技术效率在高技术产业生命周期各阶段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如何协助高技术产业循环发展。 第三,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的测评。首先,运用基于面板数据的SFA方法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水平的实证测算,对高技术产业分地区、分行业的技术效率水平总体状况进行分析;其次,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和行业面板数据,测算出1996年至2005年高技术产业各区域和各行业技术效率增长值,并借助区域集中度指标,来计算并判断区域集中度对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的影响;最后,对我国各区域间的技术效率进行收敛性分析,观察并分析各区域间的差异变动趋势。 第四,影响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的因素分析。在对历史文献梳理和高技术产业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并分析了对技术效率影响较大的5个重要因素:所有制因素、规模效应、市场结构、金融系统和技术创新。然后从实证角度,对这些因素选取相应的指标,运用基于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从地区和行业角度检验它们对技术效率增长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在以上分析基础之上,运用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理论工具系统地提出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的政策建议。
【图文】:

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行业,年度


技术效率水平呈逐年平稳增长的趋势。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行业差异分析上小节的分析类似,本小节采用行业面板数据对高技术产业五大行业的技术析,考察19%年至20仍年高技术产业各行业的增长状况并结合第一节中的,分析如下。表4.7高技术产业分行业技术效率增长率le4.7thegrowthrateoftheteehnieaieffieieneyofhigh-teehindustriesinvariousseetions平均值排序增长率医药制造业0.688930.1302航空航天制造业0.598550.1999及通信设备制造业0.739620.1001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0.797610.0711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0.654140.1543

技术效率,高技术产业,行业,年度


图4.21996一2005各年度高技术产业五大行业SFA技术效率结果图.2ThemaPshowingtheannualresultsoftheSFAteehniealeffieieneyoffivetredesofhigh一teeindus甸in1996一20054.1为高技术产业五大行业1996一2005年各年度SFA技术效率结果,,主要反映十年的技术效率情况,为纵向比较情况。图4.2为1996一2005各年度高技术产业SFA技术效率结果,主要反映近十年各行业的技术效率横向比较。术效率水平最高的行业为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最低的为航空航天制间的顺序依次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样,技术效率水平最低的行业其增长率最高,最高的行业其增长率最低。而从以发现除航空航天制造业外,其他四大行业的技术效率每年的增长速率几乎相航天制造业技术效率的增长速率稍高于其他四大行业。总体来说,高技术产业率增长速度较慢,且各行业的速度差异不明显。从图4.2可以看出,各个行业率稳步增长,不存在非常突出的加快增长,也不存在技术效率水平由于逐年变改变的情况。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24;F276.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培叶;陈云蓉;;湖南省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与分析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08年11期

2 唐保庆;;我国服务贸易进口的技术效应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9年04期

3 李道和;池泽新;刘滨;;基于DEA的中国茶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8年05期

4 王燕;谢蕊蕊;;环境约束下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J];求索;2011年02期

5 常亚青;宋来;;中国企业相对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基于37个行业5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11期

6 刘洋;吴育华;解百臣;;加入WTO后物流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趋势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10期

7 施卫东;孙霄凌;;环渤海经济圈技术效率增进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02期

8 傅勇;白龙;;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分解(1978~2006年)——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Malmquist指数分析[J];金融研究;2009年07期

9 王群伟;周德群;沈璇;张力菠;;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测度与分析[J];管理评论;2010年03期

10 徐建军;汪浩瀚;;浙江省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和分解——基于非参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杰;宋马林;;适度规模经营能否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C];2009年

2 史君卿;吴敬学;窦以文;;技术效率分析中的主要方法及其比较研究[A];纪念农村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建所50周年庆典论文集[C];2008年

3 黄德春;林丽;刘炳胜;;中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及动因分析[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4 刘振娥;单传宝;;我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成因分析——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王兵;颜鹏飞;;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东亚的经济增长——基于APEC视角的实证分析[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6 范金;严斌剑;梁洁;;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比较研究——以南京为例[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中)[C];2007年

7 陈志建;;桂林市城区及所辖县域农业生产率测算[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祝志勇;罗刚平;;重庆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基于Malmquist指数方法[A];走进新农村——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C];2010年

9 李强;聂锐;;公司发展战略、治理结构与技术效率——基于能源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10 郑义;徐康宁;;环境技术效率、污染治理与环境绩效 基于1998-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重庆三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杨勇;从全要素生产率看经济发展方式转型[N];光明日报;2010年

2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左晓蕾;热盼中国向“全要素生产率”转型[N];上海证券报;2011年

3 胡鞍钢 郑京海;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为何明显下降[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4 郑世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日益受到关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中国经济为何高增长?英媒另有高论[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6 蔡f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应对“未富先老”[N];中国人口报;2011年

7 梁小民;技术效率与经济效率[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定军;挖掘人口红利的空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9 特约记者 黄颖川;新增1000亿中央投资 广东中小企业分羹10亿[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10 冯蕾 程f^ 吕洁;我国省际能源效率差异正逐渐缩小[N];中国信息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吴军;环境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绩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魏世红;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 田素妍;中国化学肥料制造业生产率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5 张莉侠;中国乳制品业的效率与绩效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6 李然;中国油菜生产的经济效率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倪强;基于随机前沿和随机森林法的沿海开发区发展效率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8 张各兴;中国电力工业: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刘威;我国原料奶生产演变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10 杨朔;陕西省耕地生产效率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谷金花;湖南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2 李琳;我国港口全要素生产测算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3 邱阳;重庆市工业生产率的测定与分析[D];重庆大学;2002年

4 吴孔丽;武汉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叶蓁;我国高技术产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6 金炎;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对我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理论与实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7 陈伟;中国省际工业生产率增长变化实证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08年

8 毛红涛;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重庆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9 魏海静;我国国家级开发区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10 杨薇;我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260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6260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1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